请让危化品距离我家5000米
8月12日11时3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一集装箱码头危化品集装箱发生爆炸。据现场目击者称,现场火光冲天,腾起蘑菇云,爆炸产生强烈震感,河北多地亦能感觉到。截至8月13日12时,天津滨海爆炸事件已经造成44人遇难,事故原因还在调查当中。
又是危化品,又见爆炸!近年来,危化品爆炸事故多次发生,而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信息是,就在几天前,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7月31日对外发布通知,定于2015年7月下旬至9月底在全国开展油气等危险化学品罐区专项安全大检查。要求对周边有学校、医院、养老院、住宅小区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罐区,凡是存在火灾、爆炸和有毒气体泄漏风险的,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立即责令其停产停业,并采取转产、搬迁、关闭等措施,彻底消除隐患。
安全大检查正在进行中,天津危化品爆炸事故就已发生。这恰恰说明,安全大检查必须要加快进度,完全全覆盖的摸底调查,第一时间将所有安全隐患予以消除,尤其是对那些距离人口密集区域较近的安全隐患,早一天关停搬走,就早一日消除对当地居民的威胁。
而更值得去深思的命题是,包括危化品在内,其“安全距离”应有更为明晰的界定标准,并在日常执行中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凡距离居民区1000米范围内,不得规划和兴建剧毒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厂。”这一标准在全国是否得以贯彻,从近年来各种危化品爆炸事故来看,恐怕不容乐观。
而“1000米”是否就是理想的安全距离,恐怕也要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天津爆炸事故现场,距现场约1500米消防中队大门被炸裂,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危化品爆炸后,产生的有毒气体可能会随着风向、风力等变化,传播到更远的地区,造成严重危害。
危化品的“安全距离”应当更多地与国际标准接轨。比如,在新加坡。选择裕廊岛设立石化专区,
该岛为人工岛,与新加坡居民密集区有长达五公里的距离,安全风险小,同时生产废气受季风作用对市区环境影响小。也就是说,新加坡在发展化工企业时,充分考量了其风险性,不惜耗费巨资将其迁移至人工岛,确保化工品存在的风险隐患远离居民。
新加坡弹丸之地,寸土寸金,但为了保障居民安全,都不惜血本,确保危化品的“安全距离”达标。反观我国,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指出,因城市规划不完善造成安全距离不达标的化工企业占总数的比例高达
73%,如此多的危化品“定时炸弹”驻扎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心脏,难道还不足以引发管理者高度警惕并加以整改吗?
危化品的“安全距离”国家标准须尽快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对此应引起重视。特别是对老化工企业搬迁后的选址以及新化工企业选址时的安全防护距离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按轻重缓急,逐步确立适用我国的危化品安全防护距离相关标准,从而实现对危化品的源头预防。
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之夜,必然会成为公众心目中永难忘怀的一刻,如何将血的教训真正铭刻在心,转化为全民防范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请先从危化品的“安全距离”完善做起,不要再让同样的悲剧重复下去。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