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院士作报告学生在睡觉”不要标签化

(2014-09-18 11:33:45)
标签:

365

吴良镛

院士

标签化

听众

“院士作报告学生在睡觉”不要标签化
  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这一事件经媒体曝光,顿时引来公众热议。
   92岁的高龄,又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的演讲报告本应获得更多的掌声。然而,那些睡着了的学生,是否就应贴上“不学无术”、“不尊重科技界前辈”的恶名呢?
  吴良镛老先生所做的是《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说实话,乍看到这个报告题目,恐怕一些年轻人就会在潜意识产生排斥心理。必须承认的是,当下各类大会上,“假大空”的报告内容,冠之以让人一看就头疼的“高大上”标题,不分场合不分情景更不区分受众的长篇累牍报告,确实成为不少会议的主题内容,从而让台下的听众在无可奈何中被迫忍受漫长的会议、乏味缺乏信息量的报告内容,从而造成听众从生理到心理层面的全面排斥,打瞌睡,开小差成为常态化的现象。
   吴良镛院士不顾年迈坚持站着做了35分的报告,精神书为可贵。可是,如果说吴良镛院士的会议报告“干货”太少,吸引不了台下的听众。作为场外围观事件的一分子,没有亲身聆听报告,我是无权作出这样的判断。只不过,一位据称在会议现场的人微博上指出,先后有三位院士作了主题报告,那么,如果按照每位院士平均35分钟的报告时长来判断,一个多小时的报告,确实会造成与会者精神上的某种疲惫。这已经是经由科学研究所证明的。也因此,专业的演讲者十分注重演讲内容的编排,以及经过培训的演讲技巧,就是要在演讲报告中抑制听众的疲劳,不断激发其兴奋点。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吴良镛院士拥有专业的演讲技巧。但这是否也反映出,与其说是吴良镛院士报告的“错”,不如说是会议主持者安排不够恰当的错,为何一定要吴良镛院士讲如此长时间的报告,而没有重复顾及吴良镛院士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与会听众的接受程度。
   还必须指出的是,吴良镛所参与的是一次有关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而并非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完成课程内容。因此,与会的学生即使有错,也和“不尊重知识”是两回事。
   也许还需要反思的,相关网上报道是相对碎片化的,只截取了院士作报告台下有学生睡着的场景,并且冠之以标题。并没有交代会议的更多背景,多少人参与报告演讲,吴良镛院士是第几个出场作报告的,报告的主要内容,甚至对当事一方的学生,能否事后进行采访,了解其为何睡着的原因。一个“92岁院士站着演讲、学生们坐着睡觉”的标签式标题,除了挑起更多的口水和即时情绪,甚至造成网上常见的“站队”互骂,对于新闻报道本应起到的社会引导效应毫无贡献,甚至只会产生更多的负能量。

毕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