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替考 背叛教育也被教育背叛
震惊全国的高考替考事件随着媒体调查的步步深入,有了更多的内幕被曝光。在对河南替考时间的调查中, 据相关人员透露,替考的“枪手”多为急需用钱的农村大学生,且学习成绩优异(人民网6月25日报道)。
看完这则报道,突然想起一句老话,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身灭亦次之。”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报道中一位老师痛惜于这些参与替考的农村学生,为此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需要追问的是,他们何以如此轻易地放弃自尊,参与对高考公平破坏的地下替考产业,几万元替考费用对于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否已经对公平二字产生了动摇乃至于放弃?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虽然在产业化的旗帜下实现了大规模扩招的量变,然而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也在悄然浮现。比如前几年媒体关注的弃考现象,尤其是农村家庭子女主动放弃高考的趋势似乎日益明显,据数据显示,2013年有将近一百万考生放弃高考,其中农村孩子占了多数。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都在减少。由此有专家总结,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高等教育代际公平的破坏,越来越多的考生要靠“拚爹”才能上大学,城市与农村、富裕权势家庭与贫困乃至普通家庭子女的权利鸿沟在加深。
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虽然河南替考事件中参与替考的农村大学生依然属于个案,但至少反映出更加值得警惕的命题,就是农村学生替考实际上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代际不公。在几万元替考费的利益诱惑下,这些成绩优异的农村大学生弃良知操守如敝履。而不知道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为有钱有势家庭子女替考,实际上又挤占了另一个没有背景无权无势家庭考生的机会。这几乎就是现实版的弱势群体相互伤害,也是无法去衡量损失的底层沦陷。
更值得思索的是,成绩优异何以与道德品质成为反比?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外,学生们几乎被压弯的脊梁,也隐然带来了道德的荒漠化。老师和学校在长达十多年的基础教育中,绝大多数时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单,而道德人格教育虽然也有不少课时的书本知识传授,然而却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唯成绩论下的好学生与差学生歧视,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嘲弄与颠覆。没有平等教育,何谈个体对公平的敬畏与遵行。因此成绩优异的农村大学生,一可能迫于经济与生存压力,二来内心中并无对公平的清晰认知,更不知其价值之可贵,因此为了金钱放弃公平也就是可以预料的后果。
爱莫大于心死,在替考事件中显现出对社会最为深重的负面影响。如果连官员、财富拥有者、教师和学生们,都共同将教育当成可以随时背叛的工具。那么就绝对不仅仅是几个人出了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乃至社会道德人格体系的完败。象牙塔依然全无理想中的纯净与独立,社会则在利益纷扰中面临道德危机。
因此,当舆论纷纷呼吁加大对替考事件入刑的司法制裁力度,也必须意识到,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替考事件所指向的道德人格体系缺陷,需要更为紧迫与浩大的重建工程,要从教育中驱散雾霾,就必须从空气净化开始。农村学生替考背后的教育伦理拷问由此而起,我们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制度变革投入才能给出答案。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