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静自然凉
--岳麓山游记
哲 夫
在长沙停留期间当地政府安排我们游览了几处长沙的名胜。
我们先坐船,在北去的湘江里,绕着桔子洲头转了一个圈,然后走上岸去。《湘中记》载:“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生此洲。”清《长沙县志》载:“桔洲有三洲,即上洲、中洲、下洲,居民百余家,望之如带,实不相连。”
如今三洲几乎连成一体。上洲名牛头洲,中洲称水陆洲,下为傅家洲。
以桔名洲始见于公元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桔洲。”杜甫有“桔洲田上仍膏腴”句,洲上肥沃,宜种柑桔。唐齐己在《桔洲人寄桔》诗中写出:“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霜露蒸蒸千树熟,浪围风撼一洲香。”
宋《太平寰宇记》载:“桔洲在长沙县西南四里江中,诸洲皆没,此洲独浮,上多美桔,故以为名。”晋唐以来,桔洲盛产美桔,入秋“树树笼烟疑带水,山山照日似悬金。”
毛氏当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处,便是这里。
然后我们又从湘江西岸登上了海拨300.8米连峦叠峰数十公里的岳麓山。
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据地质学考证,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3亿余年。云麓宫有一副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对山川形势乃绝妙概括。这里群峦叠翠,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林壑幽美。植物达977种,罗汉松为千年名木。银杏、枫梓、松栗,虬技曲干,蓊郁青葱,泉流不涸,颇有清幽玄虚之感。
在岳麓山上凭栏远眺,紫气青烟,湘江如带,桔子洲浮碧于江心。前有凤凰山、玉屏山、天马山;后有桃花岭、绿峨岭;南有金牛岭;北有圭峰,势若众星拱月。唐代诗人刘禹锡“群峰朝拱如骏奔”诗句便是此景的临贴写真。宋代书法家米莆为之题词称:“岁暮江空,风寒冰结,冯夷翦冰,乱飘洒雪,浩歌者谁,一蓬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
古代四大书院之冠的岳麓书院,千百年来,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在书院主持讲学期间,书院规制一新,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更有“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
岳麓书院,数经兵灾,屡经修复。
清时康熙以“学达性天”四字赐给书院。乾隆年间重振旧观,奠定了现有的书院规模,乾隆皇帝亦赐书“道南正脉”的匾额。书院由讲堂、文昌阁、六君子堂、十彝器堂、半学斋、赫曦台等组成。现在书院大门依旧保持着昔日“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讲堂是核心建筑、正厅两边是朱熹的“忠孝廉节”手书石刻,每字高1.6米,宽1.2米,两廊正面是乾隆时御史欧阳正焕所书的“整齐严肃”4个大字石刻,迄今犹使人生肃然之心。旧制书院生员凡应考得中及第者,均题名于文昌阁内,成为书院的荣誉。
阁前现存一块屏风,上嵌“岳麓书院”的石刻,相传是宋真宗皇帝的手迹。
朱熹峨冠博服出门来迎迓,笑呵呵的为我导游,让我逐一印证古迹,检视今事。我在阁前邀他留影,他却闪开去,说是书院有纪律,不得与客人留影,他虽然贵为学长也要遵守。
离开书院先去看“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在《麓山寺碑》中评述该地“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万家,带江千里,玉水布飞,石林云起。”
继而再去游览因杜牧的诗而不朽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爱晚亭,做片刻的勾留,聊发思古之幽情,以洗心涤虑,拂拭掉红尘俗世的万般烦恼。
随后又相继去白鹤泉、禹王碑、清风峡、望江阁、步虚岭、飞来石、自来钟、响鼓岭等名胜处逐一的走马观花,一边走还一边卖弄风雅的咏诵杜甫早些年写给这山这水这景物的名诗佳句“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塔级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
心一静,自觉盈体热汗,渐吟渐退,炎夏似消。
忽然悟到,人类只有在自然风光中方可求得心静,心静自然凉。欲得生命者,必先得自然。若贪念炽于胸,欲火心中烧,自然受人类荼毒,人类生命亦会如行走沙漠而毫无荫庇一般,免不了会被毒日头晒的焦头烂额骨蒸皮枯,终成木乃伊。
哲夫:人类、地球上一群文学生物(1\2\3…
哲夫:人类、地球上一群文学生物(4)
哲夫:人类、地球上一群文学生物(之五…
哲夫:人类、地球上一群文学生物(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