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乡村模样文化 |
分类: 焦墨画 |

豆腐是中国民间的重要食品。相传是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豆腐的状态价值叙述如下:气味:甘、咸、寒、有小毒。 主治: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所以无论在朝野,都受到普遍欢迎。宋朝诗人陆游在渭南文集中记叙道:“晨兴,烹豆腐菜羹一釜,偶有肉,则缕切投其中,客至,亦不问何人,辄共食。”在农村,长期以来,由于保鲜、运输、交易等限制,每天能够吃到鸡鸭鱼肉是不可能的,但常常可以吃到豆腐。因为豆腐相对于鸡鸭鱼肉,要便宜得多,而且操作不很复杂,原料又是农家常有的。一般来说一个村庄或者周围几个村庄就有一家做豆腐的,俗称豆腐坊。但不管怎么说,豆腐已经属于精细食品,既是精细,就要加工,价钱也要远远高于豆子。所以节俭的农家还是不会轻易买的。但是要过年了,老人都说:“腊月二十五,家家制豆腐。”就得制一制豆腐。不制,似乎咱家过得不如人。过去有自己家里制豆腐的,用小磨将豆子磨成浆,然后加入适量石膏或盐卤,使其凝结成块,再将块中水份挤压掉,便成了豆腐。现在人们忙的项目多了,挣钱的门路多了,就买得起豆腐了,所以,到了二十五,就不是自己在家制豆腐,而是到豆腐坊去制几方豆腐。有意思的是这个制字,可做制造解,亦可做购买解。不管怎么说,男人将豆腐制回来了,而且大大一盘,从大街上一路走过来,走出了无限体面,女人必然要大呼小叫地跑过去,似乎要帮辛苦了一路的男人,其实是在奔跑着呼叫着自己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