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战“疫”前方的故事(之一)
(2020-03-12 15:15:15)
标签:
新冠肺炎春节施工定点医院石景山 |
127个小时的石景山速度
区级定点医院改建完工的故事,一个月后参与者讲起来,笔者都能听出其中艰辛与自豪。从施工人员进场,到改建圆满结束,仅用了127小时,5天半的时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图画,而改建好似在一张画好的图画上涂抹,难度可想而知。
春节过后,每天全国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都向高位攀升,区级定点医院的建设(改建)迫在眉睫,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用举全区之力这个词,形容改建区级定点医院,远远不够,还离不开驻区医院、相关其他单位大力支持,可谓铁肩担当。此次医院改造施工费用,由京石建业有限公司主动承担,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他们表示这是区属国资国企的责任担当。同发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也无偿承担了监理费用,咨询公司的李智峰也表示,本次咨询不收取任何费用,为区里抗疫尽微薄之力,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医院的改建由区卫生健康委一名副主任牵头,成立24小时现场办公指挥部,按区委、区政府要求,完成改造方案,迅速确定承建单位、监理单位、工程咨询及医院管理团队,他们分别是北京京石建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同发建设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经创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院感专家、工程建设者等等,1月31早7点,施工人员进场,2月5日14点,施工圆满结束,历127小时,共五天半时间。
将普通医院改建成传染病医院,专业要求颇高,重点围绕住院楼内通风、污水处理方面,在通风设计上,与普通医院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染病院病房要求形成压力,保证病房形成负压。病房区必须设置三区两带,即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两个缓冲带,除了传染病房,还要有检验室、监控室、库房……哪一个细节,都不敢忽略,困难不少,压力多多,但参与的各方,众志成城,完美呈现了石景山速度和石景山力量。
一日往返千里
有一个小插曲,参与者称之为“千里往返接设备”,原来,区级定点医院紧锣密鼓的建设时,污水处理方案的确定,有一定难度,施工现场请来了区生态环境局、城管委水务局共同研究,确定方案,卫生健康委派出了吴海平与李勇两名同志,会同污水处理厂厂方的一名员工,前往山东潍坊,接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时间紧,任务急,2月2日上午,他们出发赶赴500多公里外的山东潍坊,接到设备,顾不得休息,星夜兼程,于2月3日早七点,返回施工现场,2月4日,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污水处理过程中,环卫中心连续三天,安排12车(次)26人(次),完成了化粪池中94吨污物的抽运,同时,60名环卫职工突击清理了院区垃圾。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原已退休的杜菱医生,接受区卫健委邀请,担任集中救治医院的院感指导专家,她曾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感染办公室主任,也是儿科专家,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每天上午不到8点,她就从西南三环的家赶到施工现场,为集中救治医院进行病区流程设计,她进入工地现场办公,一起与工程师研究改造方案,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确保医务人员安全,她亲自排查每一个进风口、出风口、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存放处,细到每一个地漏位置、每一个水龙头开关是否符合要求,都亲自查看。傍晚,她还要参加区级专家组会议,常常深夜才能回家,患有膝关节炎的她,平日走路会疼,定点医院改建期间,她每天万步以上,疼痛也加剧,为减少去卫生间次数,她尽量少喝水,连续6天紧张、高强度的工作,每晚靠助眠药才能入睡,在此期间,领导强迫她休息一天,她却悄悄地又到了工地,表示一天不来,心里放不下。
2月7日,区级定点医院正式启用,占地8000平方米,拥有100张病床。救治团队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的61名专业骨干组成,他们来自于重症、呼吸、内科、检验、影像、护理等专业。
区委书记要求“三个到位”
启用仪式上,区委书记常卫要求,区级定点医院投入运行后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工作运行到位,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二是医院防护措施到位,确保医护人员安全;三是保障供应到位,做好医院和医护人员的物资和后勤保障工作。救治团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书记朱卫京代表全体党员发出冲锋在前、不畏艰险,全力救治每一名患者的号召。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代表全区支援医院做出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确保人民健康的承诺。
首批三名确诊患者入区级定点收治医院接受治疗,截止2月22日,区级定点医院有两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2月27日、3月6日,又先后有两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据了解,目前,石景山区共有11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他们响应区卫生健康委的呼吁,其中有五人表示志愿捐献“治病血浆”。
前一篇:每件防护用品背后都有个故事
后一篇:来自战疫前方的故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