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屋老巷远去的人

(2016-11-21 11:35:40)
标签:

三坊七巷

严复

林则徐

林徽因

庐隐

分类: 行走记

 到福州,倘若不是行色匆匆,到三坊七巷走走,是个不错的选择。九月初,我找机会到福州,朋友说可腾出一天时间,到三坊七巷看看,他还捎上一句:那儿不同于你们北京的四合院,千年过去了,三坊七巷格局依旧,是中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被称作"明清建筑博物馆"。我不是老北京人,从来没觉得北京的四合院是""的,但北京的四合院我的确去过不少,若从这点上,还算搭调。三坊七巷在福州的东街口一带,这里是一片繁华的商业区,小店林立,人声喧哗,在马路的东边向里走,就是三坊七巷了,这里安静的不真实,每个小巷两边的出口都有两名保安,据说,怕有人进到巷子里收购家俱或别的宝贝。
  还是先说说三坊七巷吧。只有福州的三坊七巷,它的""""的意义并没有太大区别,二者甚至是重叠的。福州的南后街,是南北走向的一条不长的路,南后街东侧东西走向有三条小巷由北向南依次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南后街西侧东西走向有七条小巷,由北向南依次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古庇巷,南后街优雅地将三坊与七巷携在腋下,排列整齐有序,总面积661亩。据老人说三坊七巷的外墙原本用的是壳灰,即用海蛎壳等烧制成的灰,由于现在这种灰不好找,只能用替代品,如果刷上石灰,还是较尊重历史原貌,但抹上水泥,再涂上现代涂料,确实有点过。现在都是白墙朱门,我还是拍摄了些。
  闽地自古出才子,而三坊七巷更是才子扎堆。福建的学子在中国古代科举中一直风光得很,让皇帝都不能不多瞥几眼,远的不说,清朝时,三坊七巷这里就出先后有"五子登科"(清道光年间住在黄巷4号的郭阶三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皆登科第!一门五及第,当时必定轰动很大,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当时最高的追求,二儿子郭柏荫官至湖广总督)、"六子科甲"(御赐的"六子科甲"牌匾蓝底金字,曾经高挂在文儒坊47号房子正门大厅上,房子曾经的主人叫陈承裘,他育有七个儿子,除五子夭折外,其余六个皆登科第,其中长子陈宝琛是我们最熟悉的,"帝师"嘛,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他还创办了全国最早的师范学堂-官立全闽师范学堂和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文坛祖母冰心就是从后一个学校走出,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也是他向溥仪推荐的,这是后话了。)仅仅一条文儒坊,1958年以前,保留下来的"解元""世进士"等纪念金榜提名的御赐牌匾就达十余面之多。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天演论》的译者、也是第一批跨出国门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的严复、南洋通商大臣、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者沈葆桢、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林尹民、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林徽因、庐隐、冰心、著名武将郭化若、陈季良……一串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是演绎出或悲或喜传奇故事的人物,他们的生活或多或少映现在三坊七巷,不经意间数一数,竟达一百多人。
  旧屋、老巷、远去的人,衍生出这么多故事,三坊七巷真可谓人杰地灵吧!(待续)

 

严复故居

走走小街,逛逛老巷,看看庭院深深深几许,也是我的偏爱之一。总面积661亩的三坊七巷,明清时曾拥有高宅大院1000多座,岁月摧残,如今只剩下200多座。

在三坊七巷,我遇到了家就在附近的陈先生,原本我是向保安问光禄坊怎么走,正同保安说话的陈先生手里提着菜,他特别热心地要带我去,一聊起来,我才发现,老先生不但热心还有激情,对这里的故事如数家珍,老人热心地引领我进出各院,坦白地说,如果没遇到陈先生,有些地方我是不会也不敢推门打扰的。

除严复故居(郎官巷20号)开辟成纪念馆可让后人参观外,现在陈承裘故居、林则余母家等等一些深宅大院,还住着他们的后人。

在郎官巷20号,推开老巷破旧的朱门,里面还真别有洞天:大约跨两步,是两扇楠木大门,挡得你会一愣,我想起了奶奶常说的一句话: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难道这就是“二门”?绕一下才能走进院里,住在院里的老人告诉我,平时这个门是不打开的(两扇门),家里有喜事时才打开,迎亲呀,嫁女呀的。院里一般都有口井,现在还能提上水来,还常常把水果放到筐子里,用绳子系着,吊到井里,好像是保鲜,院里的井大约三米深就见水了,好多人家在井边还放两口硕大的缸,盛满了水,水能为家聚财嘛,这是古人的讲究,我在严复的故居看到缸沿上有粉红色的粘粘的东西,后来才知道,缸里面养着福寿螺,那是它甩出来的籽,想不到,在北京有许多人正因吃了福寿螺生病,闹得沸沸扬扬,我却在这里见到了它,挺有意思。

站在院子里打量,对着大门二门的是正堂,大约高有七至八米(想想我们现在的楼房,屋里最多只有二米多高吧),一个红木桌,还有两把雕刻精致的红木的太师椅,两侧的红木柱子上写着“行仁义事”,“读圣贤书”,古色古香。这么高高的屋子,很凉爽,通风又好,根本就用不着空调,我想起了英国一位著名建筑师的话:空间是豪华的一部分!住在这个巷子里的人其实就是很讲究的,看着他们精雕细刻的门窗,我也领略到他们精致的生活品质。正厅的左右两侧现在是严复生平陈列馆,有他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时和同学的合影,也有他在英国留学时的照片,还有他翻译的《天演论》等等,院子的左右都是厢房,也有五米多高,各八扇雕刻精美的楠木门,像一对孪生姊妹,端庄伫立两侧。两边的厢房和中堂之间有一条窄窄的小路,各自向里走,就是左右两个大花房了,花房极大,可不是今日的豪宅所能比,还有几个写有“严”字的灯笼,挂在大门和二门之间,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府上”两个字。其实,这里就是“严府”嘛。住宅毕竟不同于私家花园,没有曲径回廊,但房子的沿都伸出很长,可以遮风避雨,看不到华丽但分明感到精致,也可见主人生活的从容和品位。和江浙一带的明清故居不大一样,也不同于同里、乌镇、西塘……挺令我兴奋。福建多木材,老屋子大都是木质,防火就成了首要,据说,墙都是用糯米浆灌的,厚实的风火墙避免了火烧连营,也算是祖先的智慧吧。

陈季良将军的故事

在文儒坊19号,房前的牌子上挂着“林则徐母亲故居”,事实上也是陈季良故居,林则徐是陈季良的表舅公。走在三坊七巷,我碰到了好多名人之后,在这里遇到了陈季良将军的侄子,老人八十多岁了,个子高高的,身板很硬朗,气质也好,是厦门大学毕业,一生从事实业,他的老伴也很和善,我发短信感慨:“在两位老人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优雅地变老…”老屋斑驳的墙上有一张《大公报》专版“抗日名将系列访谈”-陈季良上将。抗战时他曾任国民党海军常务次长兼第一舰队司令,身负重伤,1945年去世。文章配有将军的照片和他侄子的照片,还有战舰。陈季良原名陈世英,江南水师学堂毕业,任曾任江亨舰长,他曾在黑龙江庙街帮助苏联红军,炮击过日军,在有名的“庙街事件”后,日本政府追究,当时的北京政府没有照办,变通一下,他就改名叫陈季良了,抗战时曾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闽厦海军警备司令。1937年,他率领车艘主力战舰和若干小军舰、小炮艇,和日本三百多架战机、七十多艘军舰,在江阴浴血博杀了两个月零一天,使日本“三个月时间灭亡中国”成为泡影。三坊七巷里的将军故事还不止这一桩。

中国海军的摇篮

三坊七巷,可算是中国海军的摇篮,这是我说的。住在宫巷11号的沈葆桢也是林则徐的外甥和二女婿,曾任九江知府、江西巡抚,后来官拜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中国近代史上,大家都不太陌生的几件事都和沈葆桢有关。中国最早的船政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局、马尾造船厂等等。“近代中国工业和海军的摇篮”的地方福州马尾就是在他手里破土动工的。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左宗棠三进宫巷请沈葆桢主理福州船政局,186610月他在福州马尾买了200亩,建马尾船政工厂,1877年他会同李鸿章向清政府重申派海军学生赴法英的的建议,然后在船学前后堂毕业的学生中挑选38人,这就是福州船政局派遣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也是中国政府公派的首批赴欧“官费留学生”。除了严复外,邓世昌、刘步蟾、林永生、林泰曾、方向伯谦、萨镇冰等一大批海军舰长都从船政学堂走出。中日甲午海战,1600多名中国海军战死,他们大都是福建人或从福建船政学堂走出,有的就是从三坊七巷长大。中国当时缺少船坚炮利和勇猛将士吗?都不是!78艘军舰,总排水量85000吨左右,这是甲午海战前中国海军的兵力情况,实力排名世界第八;日本只有31艘军舰,总排水量不过60000吨左右,世界排名第十一。后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也在三坊七巷长大,这是后话。

三坊七巷里的三个才女

三坊七巷才子扎堆,也多才女。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三位美女、才女也都从三坊七巷走出,她们是林徽因、谢婉莹(冰心)、庐隐。其中徽因和冰心都曾住在杨桥巷17号的房子里。 冰心在《我的故乡》中写道:“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它不像北京的四合院,只有一排或一进的屋子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这所大房子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房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的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正房大厅的柱子上有红纸写着很长的对联……”杨桥巷17号的房子林长民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福州买下的,后了有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林徽因,女儿是在杭州出生,后来跟随父亲到欧洲游历,16岁的徽因在伦敦邂逅徐志摩,演绎出浪漫的爱情故事,对欧洲建筑的酷爱,她后来同梁思成一起到美国长春藤盟校留学一个学建筑,一个学习美术,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呀。再后来,冰心的爷爷买下了这所房子,冰心小时候就在这里玩耍,难得闽地三大才女竟有两个与这所房子息息相关。另一个庐隐,据记载她的出生地也在三坊七巷内,只是现在不知道具体地点了。一座房子都能衍生出这么多故事,这就是三坊七巷。

写累了,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