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也是钟馗生日。
钟馗,传说是中国民间驱鬼逐邪之神仙,属于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他的主要功能是捉鬼降魔。相传钟馗是唐初长安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非常奇特!
清代【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以朱墨绘钟馗之像,鸡血涂染红袍,挂与中堂用以驱邪镇鬼保佑一家平安。
今天仍盼望钟馗捉鬼打邪,还我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 老北京方言土语浅释(四)*****
【一】颠儿了(颠儿丫子)!
(“颠儿了”意思等同于“挠丫子”“撒丫子”,是形容有人走了,跑了,离开,的诸等意
思。
博友《小碗干炸》《桥湾农夫》《一帆风顺》提供)
【二】攒着(发音:zǔn
“着”发轻音)!
(这是一个老北京土语用词,形容家里的老人有好吃的给小孩子存着,留着,备用着,老人
往往哄孩子说:“你只要听话,我有好吃的给你攒着!”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三】界着(发音:jīe
“着”发轻音)!
(老北京方言土语很多有音无字,“界”就是代用字的一例。“界”是“隔”的意思。例如
家里有人忽然听到街上有货郎担的吆喝声就马上吩咐别人:“你快点界着大门喊他一声,
我想买点针线!”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四】排(发音:pǎi)!
(“排”同样属于有音无字的一个词汇。形容有的人坐在那里大摇大摆,很长时间占着座位
不起来了,就是“排”!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五】卷裹儿了(“卷”发重音)!
(“卷裹”也称“卷果”,是老北京的一道回族小吃。这种小吃是用小竹帘把山药,小枣等
紧紧卷在一起成粗条状,用以形容有的孩子越长越难看。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六】回楦(发音:húi
xuàn)!
(“回楦”是过去家做布鞋的一个特定名词,意思是说家做布鞋完成以后必须用木质“鞋楦”
把布鞋撑起有模有样,由于棉布鞋面容易缩水如果“楦”得不好就影响脚的穿着,这就叫
“回楦”。形容有的人岁数大了仍然不懂事应该接受再教育叫“回楦”,相当于现在骂人说
需要“回炉”。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七】机功儿不来一回!
(很典型的老北京土语。形容亲戚,朋友,邻居,同学···之间关系很好,但是由于平时
时间少,机会少,不能经常来串门会客,好不容易来一次主人就想挽留,便对客人说:
“您机工儿不来一次,好不容易来了就多待一会吧!”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八】一晃儿一晃儿的!
(形容有的人劳累困倦又不能躺下休息,很疲乏的样子。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九】猛醒儿!
(临时小睡就叫“梦醒儿”。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十】胡咧咧!
(“胡咧咧”属于贬义词。形容有的人语无伦次的胡说八道,或者对一件事情不了解就发表
自己的观点见解也叫“胡咧咧”!
博友《桥湾农夫》提供)
【十一】来且了!
(“来且了”是老北京方言里的外来词汇,和东北地区的说法意思一样,是家里来了客人就
叫“来且了!”
博友《老猫》提供)
【十二】姥姥(发音:lǎo
lōu)!
(很典型,很奇怪的老北京方言土语,很多老北京人对于这个词汇也只会用会说而不懂它的
来源出处。这里的“姥姥”绝不是对外祖母的称呼,而是对于别人不服气,誓不罢休,理
直气壮····种种表现的综合形容,比如有的人和别人吵架往往会说:“你敢和我较劲,
姥姥!”以此来证明对于对方的藐视。
博友《居家大笑》提供)
【十三】撒丫子!
(“撒丫子”意思等同于“挠丫子”“颠儿了”,是形容有人走了,跑了,离开,等各种
意思。“撒”包含“跑”的成分更重一些。
博友《乘风》提供)
【十四】鏰子儿!
(北京人管硬币叫“钢镚儿”,简称“鏰子”,再加上一个儿话音就形成“鏰子儿”,而且
口语中“鏰”和“子儿”都需要重音从唇齿发出。比如:“我现在是鏰子儿没有,眼睛干
瞧着,买不起!”突出表示自己一个钱也没有贫穷自嘲的音容。
博友《妙晨》提供)
【十五】妈妈论儿(妈妈例儿)!
(“妈妈论儿”是表示日常生活中一些过日子的家长里短辛苦艰难,这些内容看似无关紧要,
实则与生活料理待人接物紧紧相连;另外多指婚丧嫁娶之类的民俗礼数和仪轨,由于这些
道理大多出自家庭主妇之口,所以一般都称为是“妈妈论儿”
博友《碧螺春》提供)
【十六】烧心!
(“烧心”是表示脾胃功能减弱,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胃部就会胃酸过多因而感到不适,北
京人管这种情况叫做“烧心!”
博友《碧螺春》提供)
【十七】褶子啦!(发音:zhě zī
lā)
(“褶子”是形容衣服上有很多皱褶;人脸上的皱纹也俗称为“褶子”,都表示不平坦,不
舒展,不光洁,的形容词。 这里所说的“褶子啦!”是对于别人遇到坎坷打击之后显出的
心灰意冷蔫头耷脑的颓废情绪所表示出的幸灾乐祸。比如有的小孩儿淘气惹祸回家挨了一
通打,别人就会嘲笑道:“这回他(指小孩儿)褶子啦!”。另外京剧戏曲中旦角的裙装
也有很多皱褶,业内行话就叫“褶子”但发音是:学子 xué zi。博友《二两芥末》提供)
【十八】小子,搁着你的肉···哼(小子,读音xiǎo
zēi)!
(这是一句家长对淘气孩子发狠的话,其中“小子”必须咬牙切齿发出重音,才显得已经生气
到了极点。“搁着你的肉……哼!”暗示今天先不打你,赶明儿再次惹祸就会新帐老账一块
儿清算!
博友《碧螺春》提供)
【十九】吃了吗您呐?
(这是北京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属于打招呼的问候语。相当于现在的“你好!”,
又相当于欧洲人的“Hello !”。见到邻居好友说的时候下颚略微往上一仰,表示亲热的
关心和问候。
博友《8号的花儿们》提供)
【二十】喝了蜜是的(喝了蜜似得)!
(北方的水果——柿子,可以储存到深冬季节,在储存当中柿子本身转化产生很多果糖,同时
柿子的“自熟”果肉变成橙红色的半流体粘液果汁,此时的柿子比蜜糖更要可口,香甜凉爽
沁入心脾,俗称“喝了蜜!”。北京人形容遇到高兴的事身心欢快无比就像冬天吃了柿子一
样舒服,此时就会说:“看他高兴得,就跟喝了蜜似的!”
博友《熊猫老靓》提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