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典故及“歇后语”(三十七)

(2011-05-04 22:54:13)
标签:

杂谈

老北京

歇后语

民俗

典故

分类: 民俗,传统

           老北京典故及“歇后语”(三十七)
     图片说明:这两个孩子在吃什么?是冰激凌吗?不是!

     过去的北京,街边小摊上总有一种好吃的儿童小食品——糊涂糕。糊涂糕并不糊涂,只是孩子们很形象的形容词。说它是“糊涂糕”原来就是用山楂果去核做成的果酱。这种果酱颜色鲜红,色泽明亮,口感酸甜适中,而且价格便宜,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

     商家小贩为了配合售卖糊涂糕还准备了一种可食用的,用江米加工制成的“江米小碗”,这种“江米小碗”轻薄小巧,碗口直径大约五六公分,为了样子好看还染成了各种鲜艳的颜色,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江米小碗”的质感极像今天的泡沫塑料纸,不过泡沫塑料纸不能吃,而“江米小碗”却能吃下肚子!

     有孩子来买也就拿出三,五分钱交给小贩,小贩就用竹铲挖出糊涂糕抹平一小碗交给小顾客,顺便还有一个像铲子一样的木片,孩子用木片一点点挖了糊涂糕放进嘴里,舍不得很快吃完就慢慢吃细细品,一丝一味感受“糊涂糕”酸,甜,香的美妙和舒服!吃一口,凉凉的进了肚子,看一眼,红红的瑰丽颜色!

     一小碗糊涂糕在孩子的手里能够享受一两个小时的光景,甜美的糊涂糕吃完了剩下一个精致的江米小碗还可以一点点吃进嘴里,最后什么也不剩,孩子就满足的抹抹嘴巴盼望明天父母再给零花钱。

     这种物美价廉的糊涂糕也在“三年困难”时期悄然消失了,您还记得小时候吃“糊涂糕”那种极大享受的滋味吗?

 

                   老北京典故及鈥溞笥镡潱ㄈ撸 语言文字游戏----“歇后语” 老北京典故及鈥溞笥镡潱ㄈ撸

 

【一】芝麻掉进针眼儿 ————巧了!

   (芝麻粒很小,缝衣针的针眼更小,芝麻粒掉进了针眼真是“巧了!”。这句歇后语形容两个

    的想法不谋而合,或者两件事情不期相遇,都是很凑巧的事情。     博友《没文化人》提

     供)

【二】连毛胡子吃炒面 ———— 里挑外撅!

   (这是一句很好笑的歇后语,长胡子老汉吃炒面既不能把自己的胡子吃进嘴里还要尝到炒面的

    味。炒面往嘴里挑,胡子要往外撅,当然很费事!这句歇后语形容做任何事情不能顾此失

     彼,而要照顾到双方面的利益!    博友《乐天老人》提供)

【三】武大郎卖棉花 ———— 人怂软货又灢!

   (武大郎的名声在民间人人皆知,是一位秉性祛懦身形矮小的弱汉,人们称这种性格的人是

     “怂”人,偏偏武大郎又去卖轻软喧灢的棉花,所以“人怂货又软”!这句歇后语形容有的

     做任何事情没有魄力,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胆小怕事。     博友《乐天老人》提供)

【四】刘备摔孩子 ———— 收买人心!

   (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当阳一战损失极为惨重,大将赵云历尽辛苦九死一生从千军万马中救出

    备唯一的儿子阿斗,父子经历了生死离别的团圆刘备却另有想法,他为了更有效的收买赵

    他以后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大业卖命便当着赵云的面对孩子狠狠说道:“阿斗啊,阿斗!

    一条小命险些损我一员得力大将,留你何用!”说完毫不手软把自己的孩子摔在地

     上!到刘备如此“义举”感动的涕泪皆下,在以后的历次大战中出生入死为刘备打下

    山!可见,刘备摔孩子的行为本质是虚伪的,但这种虚伪的实际效果是为了自己将

    业一统,也是一种忍痛割爱的残酷手段!这句歇后语是对于生活中有些人惯用拉拢收

    组成自己的小范围势力,是一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博友《乐天老人》提供)

【五】黄鼠狼下耗子 ———— 一窝不如一窝!

   (这句歇后语容易理解,不多赘言!     博友《乐天老人》提供)

【六】武大郎服毒 ———— 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

   (这句歇后语用假设的手法说武大郎服毒自杀,如果他没有自杀当然以后也会被西门庆和潘金

    同谋害死,所以不管是否服毒早晚都会死去!这句歇后语形容生活中想干一件事如果得过

    终究拖不过,晚干不如早干,早晚都要干!     博友《二两芥末》提供)

【七】指导员的挎包 ———— 成问题!

   (部队中的指导员是负责战士思想教育工作的干部,在他下连队的时候,随身挎包里就装了许

    待解决的方案和办法,所以指导员的挎包里是问题成堆的地方。这句歇后语是对那些有思

     想包袱的人或者需要解决的事情一种无奈又坚定的看法。     博友《其木格》提供)

【八】武大郎玩夜猫子 ———— 什么人玩什么鸟!

   (这里臆想武大郎玩起了猫头鹰的勾当。武大郎既然是“人怂货软”的人物,而一般人又认为

    头鹰也不算什么好鸟。这句歇后语形容有的人性格很另类,而他喜欢做的事情同样也有偏

    大家就会讽刺道:“什么人玩什么鸟!”     博友《其木格》提供)

【九】半夜摸帽子 ———— 急不得!

   (深更半夜一片漆黑,想找帽子却看不见在哪里,所以要慢慢的摸索不能着急。这句歇后语用

    种诙谐的语句规劝别人做任何事情不能着急!     博友《其木格》提供)

【十】屎壳螂不在窝里 ———— 灌(惯)出来的!

   (假如用水灌进屎壳螂的窝洞里,屎壳螂就会很快爬出来。这句歇后语用“灌”的谐音“惯”

    容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一味娇惯使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 博友《太极乙人乐乐》提供)

【十一】老蚕吐丝 ———— 层出不穷!

   (春蚕吐丝一层又一层把自己裹在了茧子里。这句歇后语用老蚕吐丝形容有的人聪明能干,想

    的办法一个又一个;或者形容精彩的演出花样翻新百看不腻!      博友《摩嘏》提供)

【十二】锅爆鱼 ———— 干死的!

   (锅爆鱼是老北京用一种小鱼干加胡萝卜做成的家常菜,做法是不加一滴油在锅里干爆,使鱼

    得干酥香醇。这句歇后语形容某些人的行为或语言过于生硬无情,常常使别人感到尴尬难

     堪,北京方言土语的意思为“干”。例如“他这一句话真能把人‘干’死!”。针对这种场

    常常这样说:“锅爆鱼怎么死的?干死的!”)

【十三】海子的鹿 ———— 愕着!

   (“愕”是老北京土话发愣呆滞的意思。“海子”是指北京南苑一片湖沼和相连的草地,现在

    经开辟为“南海子生态公园”。清代曾是皇家猎场,放养大量麋鹿(四不像)以供皇室狩

     猎。这些麋鹿在海子里食草丰富生活悠闲,久而久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常常愕在那里呆头

    脑,这就是这句歇后语的由来。老北京人对那些整日无事可做,省脑力又省体力,吃饱了

     饭经常闲着犯愣发呆,就会嘲笑他:真是海子的鹿——愕着!)

【十四】王胖子的裤腰带 ———— 稀松!

   (这里说的“稀松”是北京土语。一个说法是捆绑东西的绳索很宽松;另一种说法是集体生

    严格不紧张。而“王胖子”传说是以前京通大运河畔的扛粮工人,其人身高力大膀阔腰

     粗,为肚子很大就把裤腰撑紧,裤腰带只是象征性的稀松一系而已,这个松松的裤腰带特

     点就构成了这句歇后语。这句歇后语还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稀松二五眼!两种说法一个意

     思,形容有的人做事松松垮垮吊儿郎当,态度极不认真负责。)

【十五】别净顾了吃元宵 ———— 瞧灯!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也叫“灯节”,灯节期间家家门前悬挂花灯以示庆贺,而元

    节的应节食品就要吃元宵。有的人很贪嘴,喜欢吃元宵竟然忘了观看美丽的花灯,所以别

     人就会提醒:“别净顾了吃元宵,去瞧灯!”。老北京在没有电灯以前是用媒油灯或蜡烛照

     明,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将灯烛碰倒打翻,因此人们经常告诫叫大家“瞧灯!”以提醒注意灯

     烛预防火灾。所以“小心灯烛”是人们时刻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

【十六】竹板儿弓 ———— 一个劲儿!

   (清代满族人的先祖是游牧狩猎民族,他们喜欢拉弓射箭习武功法。定都北京以后北京成陆陆

    续发展了制做弓箭的作坊。制做弓箭时先将选好的竹板加工成胎,俗称竹板儿弓。竹板儿

     弓的强度和力度很大,俗话称为“劲儿”。由于竹板儿弓质量上乘,所以弓总是“一个劲

     儿!”。这句歇后语是形容有的人做事很成熟稳重,性格也是一成不变,做事心中有数,就

     会说他:“他是竹板儿弓—— 一个劲儿!”)

【十七】兔儿爷打架 ———— 散摊子!

   (老北京的习俗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必须供奉月宫中的兔子形象,人们把这个兔子形象塑造

    一位威武漂亮的将军——“兔儿爷!”。每年农历八月,北京街头就出现售卖泥塑兔儿爷

     的摊子,摊子上层层叠叠摆满大小不一的各式泥塑彩色兔儿爷。假想如果兔儿爷之间闹了矛

     盾互相打架发生了战争岂不是砸碎打烂一哄而散,最后售卖兔儿爷的摊子当然就散架了!

     是就留下了“兔儿爷打架——散摊子!”的歇后语。北京话“散摊子!”用处很广,例如几

     个人合办一件事情由于意见不统一最后事业解体;再如某些机构或办事处由于种种原因停办

     停业或者撤消造成人员离散各奔东西,就可以说是“散摊子!”。)

【十八】西直门到海淀 ———— 拉啦!

   (“西直门”是老北京城垣西北方向的一座城门,“海淀”是西直门外一处集镇,今天已经建

     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文化科技园区。“拉啦!”是一句简洁形象的老北京方言土语,也是

     过去北京三轮车夫常说的一句“同意”载客到达目的地的定语。这句歇后语实际上是形容表

     达婴幼儿排泄粪便而父母发出的惊呼!)

【十九】二龙坑的鬼 ———— 跟上了!

   (北京西城区有个老地名叫“二龙坑”,过去此处是一片荒坟野地,俗名“烂葬岗子”,民间

    二龙坑经常晚间闹鬼的传说,有人夜间路过此处害怕有鬼须三五成群结伴壮胆。这句歇后

     语是形容众人结伴走路或者排队前进必须一个跟一个不能掉队!)

【二十】老太太上电车 ———— 您先别吹!
  过去北京的有轨电车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登车完毕,售票员就用铜哨“嘟嘟!”吹响通知

     司机可以启动前进。有时候售票员刚要关门,忽然有老太太后面赶来要求上车,边赶边喊:

    “你先别吹,我要上车!”售票员就会等老太太上了车再吹响铜哨。这句歇后语是人们对于那

     些喜欢吹牛皮说大话的人一种讽刺揶揄,如果遇到有人吹牛皮,别人就会说:“老太太上电

     车——你先别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