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敢问路在何方(2)
(2010-03-26 15:16:51)
标签:
文化 |
说来也奇怪,也就是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六月起,随着韩愈展开自己的反省之路,他的仕宦之路也开始有了转机。他在长安、洛阳先后担任的官职有:国子学博士,这是国子监的最高等级教授);都官员外郎,行使相当于今宗教事务管理局的职责;河南令,即河南县县令;职方员外郎,相当于今国防部负责城防军事地理的官员;比部郎中,相当于今审计署官员;史馆修撰,相当于国史馆官员;考功郎中,相当于监察部官员。到了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韩愈四十九岁的时候,他开始担任中书舍人。从三十九岁到四十九岁,这十年间,韩愈的官品由小小的八品慢慢提升到了五品,位置由相对边缘的教育系统一点点走到了决策中心。
我们可以替韩愈算算账,韩愈十九奔赴长安,二十岁开始科举考试,考进士花了六年时间,考吏部博学宏词科花了三年时间;二十九岁进入方镇幕府担任幕僚;三十四岁起,先后在长安任四门学博士、监察御史。后被贬任阳山县令、江陵县法曹参军。一直到三十九岁被召回长安,整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渐渐接近权力的中心,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韩愈原来一直哀叹自己三十岁尚且未立,而现在已经将近五十岁知天命之年,才渐渐接近实现自己的理想,真是不容易啊!
韩愈的时来运转、否极泰来背后,一方面有自己不断坚持、努力的原因,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公元806年,唐宪宗继承皇帝位,在他的主持下,朝廷形成了一个端正刚直、健康有为的执政群体。这一时期,先后有李绛、崔群、武元衡、裴度等人担任宰相,这些人或者品格端正,或者能言直谏,或者眼光远大,或者精通政务。李绛、崔群与韩愈都是龙虎榜上的同榜进士,裴度曾与韩愈一起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这些人的政治品格与政治主张与韩愈是比较接近的,对韩愈也比较了解信任。
第二,一直以来,韩愈都在不遗余力地维护孔孟道统,拥护中央集权,反对佛老学说,倡导古文运动,开创唐诗新风,他在政治上、文学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基础也越来越深厚。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有志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围,成为他的追随者。有一个很小的例子可以说明,韩愈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是在逐年上升的。唐人非常重视墓志铭,能够被邀请撰写墓志铭,说明这个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很高,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唐德宗贞元十一年,韩愈二十八岁,这一年韩愈只写了一篇墓志铭,整个贞元年间,所写不过三五篇。但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愈每年都会接到很多邀请,每年都要写至少三五篇墓志铭。
有一次,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来请韩愈给自己的丈夫撰写墓志铭。她告诉韩愈,丈夫生前常常对自己说:韩愈先生的文章天下闻名,只要是他说的话必能流传后世。现在我的丈夫遭遇强盗而死,我担心他就这么死去了,会渐渐埋没了声名,所以今天特意抱着孩子来求先生给我丈夫写墓志铭,这样他的声名就可以长存天地人间了。(《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
尚书虞部员外郎张季友去世后,他的侄子张涂来韩愈家。一进门,就哭倒在地,说:我叔父临终的时候,已经快说不出话来了。但是依然睁大眼睛费力地说:我不能不给韩愈告别就这样走了,我死之后,如果得不到韩愈为我写的墓志铭,就不要下葬。让我写封信告诉您这个意思。叔父说罢,自己将生平始末写下来用信封封好,让我转交给您。(《虞部员外郎张府君墓志铭》)
从这两个例子,大家就能够感受到韩愈在当时文坛上强大的影响力。年届四十不惑,韩愈的仕途开始有了转机。这一时期他所担任的职务分别属于教育系统、军事系统、审计系统、文史系统、监察系统、决策系统等,涉及多个部门。那么,仕途开始走向顺畅的韩愈,他做官的风格会有变化吗?他会不会对照“五箴”来做人做事做官呢?韩愈的一首诗似乎是要对这些问题做一个解答,诗云: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
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入关咏马》)
年纪老大了怎么还能冒充上等的骏马呢?没有力气跑只能谨慎看待前程,可是不知为什么,快要过潼关的时候,这匹老马却突然扬起马首大叫了一声!
这匹扬首长啸的老马也许很符合韩愈此时的心境。在吃了不知道多少亏之后,当然应该谨言慎行,但是谨言慎行本非韩愈的个性,马是老了,但毕竟是骏马,是骏马就得仰天长啸,这其中的矛盾怎么处理,对韩愈而言,还真是一道不好解的难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