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愈:敢问路在何方(1)

(2010-03-22 14:57:44)
标签:

文化

敢问路在何方

韩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痛苦徘徊,这不是韩愈一个人的痛苦徘徊,而是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徘徊。

韩愈的《师说》,写得庄严神圣,可是韩愈当时的生活已经陷入窘境。一方面,这个四门博士官太小,俸禄太少,全家人吃不饱,穿不暖;另一方面,就这么个小官,三年任期也快到了,下一步又该做什么呢?还没谱呢!怎么办?没办法,为了家庭,为了生存,只好硬着头皮去看人家的脸色,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韩愈给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写了自荐信,这个人就是工部尚书、京兆尹(相当于今建设部部长兼北京市市长)李实,此人不仅是高官,而且是唐高祖李渊的嫡传后代,是正宗的皇家贵族。

在《上李尚书书》中,韩愈说自己来长安已经十五年了,“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我见过的王公大臣多得数不过来,大多数人都只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而已,哪有像您这样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的忠臣呢?

又说“今年已来,不雨者百有余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奸宿赃,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布宣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今年长安已经有一百多天不下雨了,别说庄稼,地里旱得连野草都不长了。可是物价平稳,没有盗贼,没有人贪赃枉法,坏人坏事都没有出现,这不都是您善于治理的功劳吗?

韩愈的骨头很硬,但是在残酷的生活面前,他不得不说违心的话。为什么?因为他所赞扬的李实与现实生活中的李实恰恰相反。

韩愈说他“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可是此人在做地方节度使的时候,“刻薄军费,士怨怒,欲杀之,夜缒亡归京师”。克扣军饷,引起众怒,士兵们要追杀他,他半夜从城墙上吊绳下来逃回京城。李实不喜欢长安下属万年县县令李众,就诬陷他把他贬谪到遥远的江西虔州担任司马,而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万年县令的位置上。唐代著名散文家权德舆主持礼部科举工作的时候,李实私下推荐自己中意的二十多人给他,还威胁权德舆说:“必须让他们考中,不然,就让你做不成京官!”

韩愈说他“条理镇服,布宣天子威德”,为政头脑清楚,规章制度严格,代表了皇帝的恩泽与威严。其实此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根本不遵守法度。有一年,他所在辖区遭了灾,朝廷下令免除这个辖区的租税,李实却照常横征暴敛,居然搜刮民财两亿文,老百姓苦不堪言。李实后来被贬到通州,老百姓都约好怀揣石头瓦块在路边等着,准备在他路过的时候向他投掷,李实知道后很害怕,只好在晚上偷偷跑了。

李实的为人,韩愈不可能不知道。但是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官场是如此黑暗,人情是如此叵测,命运是如此不可捉摸,而机遇又是如此难以获得,从科举考试到现在,韩愈给主考官,给宰相,给各种官员写的自荐信还少吗?难道,现在一个小小的四门博士韩愈,还有权力选择给谁写自荐信吗?

没有,他没有选择,他唯一的选择就是给所有可能拥有权力的人写信,来摆脱目前的困境,而要写自荐信,难道可以指责对方的种种不是吗?韩愈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就质问过宰相的失职,但那不可能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也许,是这封给李实的信起了作用,也许,是韩愈的文章之名越来越大,也许,是得到真正的有识之士的赏识,这封信写过后不久,韩愈被调任监察御史,正八品上,比起四门博士,虽然品级降了一级,却属于中央行政机关,可以参与国家行政事务。其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监督量刑等事宜。韩愈向他追求的政治理想又迈进了一步。

在封建时代的官场上,为了生存,不得不委曲求全,这当然可能会使得像韩愈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眼里有点不那么高大了,但是要知道,任何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并不是不做不光彩的事情,而是做了之后会立刻纠正自己,或者做了之后,会从这件事情上汲取教训,会从这件事情上反思自己,认识社会,尽量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韩愈在追求仕宦的过程中,迫于现实的压力,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韩愈是一个可以出卖原则、违背根本原则的人。从根本上来说,韩愈并不是一个在官场随波逐流的人,或者说,他始终举着理想的旗帜在官场的浊流中随波,现实的压力使得他有时候不得不随波,但是理想的旗帜却引导着他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有一个非常方便而典型的例子。

还是那个李实。我们刚才说过,这一年从正月到七月间,关中长安地区没有雨水,旱情严重,到了秋季,又发生霜灾,庄稼颗粒无收。李实这个时候担任京兆尹,韩愈在给李实的自荐信中称赞李实在灾荒年间,整顿社会治安卓有成效,物价平稳,没有盗贼,没有人贪赃枉法,坏人坏事都没有出现。可是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值此灾情严重之际,朝野上下面临严重的饥荒,朝廷立刻停止当年的科举考试与吏部考试,而且下令减免这一年长安地区的租税。可是李实身为京兆尹,为了讨唐德宗的欢心,对唐德宗谎称:“今年虽然旱情严重,但是庄稼长势喜人,一定能够丰收,不用减免租税。”于是朝廷撤销减免的命令。老百姓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拆了房屋卖掉种苗砍了树木凑钱上交朝廷,实在吃不上饭了,只好抛弃妻子儿女。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冻饿而死的人。

当时有个唱戏的,实在气不过,编了一段民谣讽刺李实。李实大怒,说此人诽谤朝廷,诽谤朝廷公职人员,居然上奏唐德宗将其杀害。你看这个李实嚣张不嚣张?跋扈不跋扈?这样的达官显贵,朝廷上下谁敢惹他?

韩愈敢惹。他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奏章说:今年以来长安地区灾情严重,饿殍遍野,我认为:

第一,“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那么多的朝廷官员,却没有人给您说实际的情况,而您对实际的情况也毫不了解,于是下达了不减免租税的命令。这潜台词是说,李实飞扬跋扈,谎报灾情,蒙蔽了皇上,而百官又无人敢将实情告诉皇上;李实有蒙蔽之罪,百官有渎职之罪,而皇帝有失察之过。

第二,“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皇上是仁爱之人,对于那些该杀之人尚且宽恕仁慈,何况这些无罪无辜的老百姓?哪里有见死不救的道理呢?见死不救,这句话说得可是非常重,皇上肯定不是见死不救之人,但是为什么皇上会陷入见死不救的不仁不义的境地呢?是有人知情不报。是谁知情不报,真正见死不救呢?当然是李实,还有那些惧怕李实的官员!

第三,“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首都是天下的心脏,是国家的根本,对首都的百姓应该倍加关爱,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今年冬天瑞雪来临,来年必是丰收年,现在急着收租税,不但收得少而且会伤害人心,如果缓一缓收,不仅来年收得多而且会收到更长远的利益!问题其实就是一句话:大灾荒年还要急着收税,这是人干的事吗?!这是维护国家安全、首都稳定吗?

第四,“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这一条说到点子上了,就是请皇上赶紧给长安市市长下命令,已经征收的租税就算了,就不用退还了,可是如果还没有征收的,就赶紧停下来,等到来年庄稼有收成了,老百姓渡过难关了,再征收不迟啊!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馒头不吃在篮子里放着,不着急嘛!

韩愈的这道奏章,没有提李实一个字,但是字字都是针对李实的,没有说反对朝廷的命令,但是句句都是反对的声音。应该说,这封奏章,还是充分考虑到朝廷的面子,唐德宗的面子,李实的面子,没有把话说透,但是道理却说透了,不是话锋逼人,而是道理逼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样做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的!

朝廷的反应是什么呢?韩愈后来在一首诗中回忆说:“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寄三学士》)意思是说,皇上看了这封奏章,也不禁生出恻隐之心,宰相也不禁为我的这番深情所打动,据说就要按照我的建议具体实施了!

看来朝廷的反应还很不错,韩愈这封打了擦边球的奏章看来既收到了成效又没有触犯皇帝和李实,不错不错!韩愈觉得自己既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同时还没有给自己惹祸,现在就等着皇上下达免税诏书啦!

常言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上书之后不过十天时间,皇帝的诏书就下达了,但这可不是下达实施韩愈建议减免税收的诏书,而是贬谪韩愈的诏书,这一贬可了不得,一口气给贬到了距离长安将近四千里远的阳山县,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阳山县。在唐代,这可是一个经济极端欠发达地区。

这个结果对韩愈可是太意外了!意外的不是说受到这样的惩罚,韩愈不是个笨蛋,在风口浪尖上,面对李实这样飞扬跋扈的达官显贵,面对这样皇帝宠信的人,上一道这样的奏章,会有怎样的结果,他不是没有考虑到,但是这道奏章并没有指名道姓地说谁谁谁的错呀?!况且我是监察御史,这是我分内的事情啊,我又没有人身攻击,我错在哪儿了我?我冤不冤哪?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啊?即便是对自己有不利的结果,也不至于被贬几千里之外呀!这对韩愈来说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这哪儿是走入仕途,简直是误入歧途!

所以在那首诗中,他前面说:“谓言即施设”,都要实施了,却紧接着说:“乃反迁炎州。”做梦都想不到,却被贬谪到那遥远的地方去!

贬谪的诏书一下达,必须马上上路。家里乱成一团,韩愈在诗中写道:

 

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

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

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

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寄三学士》)

 

朝廷监督出发的使者就在门口,一刻都不得停留,重病的妹妹还在床上,大家哭成一团,请求使者多给些时间来告别,使者却死活不允许,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出来告别,都知道这一去可能就是生离死别!

看看,这就是一个忠贞之士的命运!

韩愈的悲愤达到了极点,从科举考试以来,他就没有顺利过,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点起色,自己不过是小心翼翼地说了一点分内的真话,却落了这么个凄惨的下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韩愈悲愤地写道: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利剑》)

 

我的心好似冰一样清洁,我腰下的宝剑好似雪一样闪亮,可恨我不能用宝剑去刺杀诽谤迫害我的坏人!这使得我心痛到了极点,使我的剑锋都被折断了!

这大概是韩愈所有诗歌中最为愤怒的一首了!

这就是封建时代的官场,它拒绝给你提供正确答案。当你觉得自己站在正确的位置,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官场给你打出的分数恰恰是最低分。这是没道理的道理。

现在不是走入仕途的问题,也不是误入歧途的问题,先要面对的,就是马上踏上艰苦的被贬之途。阳山县地瘠民贫,韩愈对这个地方开始是多么的失望啊: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送区册序》)

 

阳山这个地方穷啊!县城里没有多少居民,他这个阳山县令是个光杆司令,连个副县长、公安局长都没有,只好县长兼任副县长、公安局长。县里只有十来个小吏,就是跑腿儿的小科员,但是彼此语言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给他们布置工作。

苦不苦?苦!

但是韩愈毕竟是韩愈,既来之,则安之。韩愈虽然在仕途上倒了霉,但是他的文章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学问修养名气越来越大,周边不少好学的青年都来拜他为师,跟从他学习古文,学习儒学。当地老百姓虽然没文化,但是他们知道韩愈是个好官,他们将韩愈的韩姓取做自己孩子的名字,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韩愈的敬意。

韩愈毕竟是韩愈,虽然心里有万般委屈与愤懑,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也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愤怒与悲痛当中,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思想家,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当中,他也一刻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行为言论思想的反省与反思。他在诗中写道:

 

朝骑一马出,暝就一床卧。

诗书渐欲抛,节行久已惰。

冠欹感发秃,语误悲齿堕。

孤负平生心,已矣知何奈!(《感春四首》之一)

 

早晨出去,晚上回来睡觉。在这样平庸的生活中,诗歌文章渐渐抛在脑后,气节操行早已不再看重。头发慢慢变少,牙齿渐渐摇落,我最初的雄心壮志,我最初的人生志向啊,难道就这样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吗?也许,正是在这样穷困、寂寞的环境中,远离了官场的污泥浊水,才使得韩愈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对以前的言语行为道德进行充分的反省。

韩愈说: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余生三十有八年。……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五箴·序》)

 

人就怕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与过错,知道了却不能改过,是懦弱的表现。我今年已经三十八岁了,脑子大不如以前灵光了,日子也过得浑浑噩噩,再这样下去眼看是做不了君子要做小人了!我得好好反省我自己,把我的过错与不足好好晾一晾,晒一晒!

韩愈说自己: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游箴》)

 

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从早到晚孜孜以求,刻苦学习,可现在呢?唉,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玩,玩累了就吃……碌碌无为,眼看要被君子抛弃,而进入小人的行列了。

韩愈说自己: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言箴》)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明白人不用说也是心领神会,不明白的说一万遍也白搭。我在工作岗位上,提的意见太多了,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特别不能说的竟然也说了,结果不仅没起作用,反而引起人家的误会,以后就是一句话:打死我也不说了!

韩愈说自己: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行箴》)

 

大意就是:言行不合道德规范,虽然没造成什么危害,但是也应当有悔过之心;言行都坚持正道没有偏差,虽说大难不死,但是有什么好后悔的呢?应当悔过却没有这样做,那么你身上的坏毛病就去不掉!不应当后悔的却后悔了,那么你就很难保持你的优点了。

韩愈说自己: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从也为比,舍也为仇。前之所恶,今见其臧;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好恶箴》)

 

到底该如何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有的人,面善心恶,交往久了,不免骑虎难下,继续做朋友,你就得跟他朋比为奸,不做朋友,那就有反目成仇的危险。还有的人面丑心善,你开始误解人家,离人家远远的,后来想要重归于好,心中不免惭愧,可要是真的放弃跟他做朋友,显得你也太狂傲了。是朋比还是仇人,是狂傲还是羞愧,这些问题于健康无益,于仁义不利。以前太年轻,交友不太谨慎,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不能不慎重了。

韩愈说自己: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昔者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掩以媒怨,汝曾不寤,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知名箴》)

 

俗话说得好,满瓶子水不响,半瓶子醋晃荡。越是内在修养不够、学问境界不高的人,越是想急着出大名,人不怎么样,名气反而大得很。现在我告诉你该怎么做:不要总是担心自己名气不够大,要担心的恰恰是光芒太耀眼。你看看人家子路,唯恐自己名声大,因为他担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别人跟前炫耀自己的文章言论,压低别人,抬高自己。你也不想想,你又不是别人的父辈、老师,人家又没有主动请教你,你凭什么在人家面前趾高气扬?你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增加别人对你的怨恨与不满,最终就会招致祸患。人都是这样,吃了亏才后悔,可结果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果不能及时汲取教训,最终还是不能免祸啊!

显然,这是一份非常周详细致的阶段性的人生总结报告,也是一篇对自己的思想、心理、为人处世之道进行深刻反省剖白的心灵札记。说是“五箴”,其核心内容有三大点:

一、作者深刻反省了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人生态度,他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儒家道德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自己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

二、作者回顾了前后两度任方镇幕僚、担任四门博士、广收门徒,以及在御史台遭贬的教训,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奸佞群小残害忠贞之士的专横与残暴。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跟他们少打交道,他告诫自己今后一定要谨慎从事。

三、韩愈作“五箴”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韩愈会在恶势力与黑暗现实面前屈服,相反,他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达了韩愈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韩愈的反省是真诚的,也是沉痛的,是对自己以往仕途经历坎坷的一种回顾,也是一种反省。我想,这种反省与反思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如何走好今后的道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