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农村资金互助社重蹈农金会覆辙

(2017-01-19 10:27:34)
标签:

杂谈

前年,江苏省连云港、盐城等地连续暴发了农民资金互助社关门跑路和资金挤兑事件,既对当地金融生态安全造成了危害,也在全国引发了不小反响。可以推断,江苏农民资金互助社暴露的问题虽是个案,但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即全国各地农民资金互助社隐藏的风险普遍存在,只是暂时没有暴露而已;当前农民资金互助社审批权力和监管现状不改变,暴发全局性金融风险不可避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场面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但其经营乱象带来资金损失和社会危害,更让人记忆犹新。农金会为何如此迅速膨胀而又短命?原因有三:各级政府强力推动和支持使其获得了丰厚社会资源,发展处于失控状态;二是监管缺位造成经营管理混乱和无序,风险越累越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三是民众受高利驱使和蒙蔽,盲目跟风推波助澜,加剧了社会危害程度。今天,农民资金互助社与当年农金会具有十分惊人的相似:地方金融证券办、农村工作部等政府职能部门或曲解中央有关政策,或为地方争取金融资源配置权,撇开金融监管部门,纷纷批设农民资金互助社,甚至连根本不符合条件要求的申报也一律批准,使农民资金互助社像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萌发。因为有地方政府“撑腰”,成立后顺风顺水,规模迅速膨胀。但由于农民资金互助社背离办社宗旨,演变成了“准金融机构”,而地方政府又缺少懂金融监管的业务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银行监管部门又无权监管,导致不少农民资金互助社基本是一批了之,监管严重缺位或滞后;加之互助社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及风险防范意识脆弱等原因,使不少农民资金互助社不顾自身势力和能力,盲目进行资金投放,甚至参与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经营活动,最终使各种经营隐患暴露无遗,造成了严重经营后果。同时,农民资金互助社打着地方政府“合法招牌”,利用农民不明真相的弱点,到处蛊惑农民“存款”,或采取高利诱惑手段乱拉资金,把越来越多农民卷入其违规经营的利益纠葛中,最终使不农民“血汗钱”打了“水漂”,成了地方政府乱设金融机构的“牺牲品”;并使社会危害面呈扩大趋势,增加了局部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

尤为严重的是,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政府热衷于乱批资金互助社,或对乱批资金互助社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对农民资金互助社已暴露的风险问题熟视无睹,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照此下去,社会潜在风险加大,有可能由局部金融风波演变成社会系统性金融隐患,这存在对农民财产安全、社会安定、金融业健康发展都将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绝非危言耸听。

当前稳妥的应对办法,是各级政府从农民资金互助社已暴露的风险中汲取教训,深刻反思工作中的问题:对已批设并经营的农民资金互助社,防止疏于监管倾向,与相关部门一道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认真做好各种防范预案,控制经营规模无序扩张,规范金融行为,在发生风险时能及时化解,消除无所适从乱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准备批设的农民资金互助社应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自动撇开各种利益关系,暂缓或停止批设,严格把好准入关,控制出现新的金融风险隐患点;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责任机制,将农民资金互助社监管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对农民宣传力度,提高农民风险防范意识,使农民财产不受损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