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钢铁去产能须摆脱短视利益掣肘

(2016-07-04 17:36:28)
标签:

杂谈

        最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全国钢铁产量大省河北、江苏、山东粗钢产量分别为8352.27万吨、4590.98万吨、2919.63万吨,三省粗钢产量比上一年同期分别增产了0.3%、2.19%、5.47%,高于去年同期的8327.8万吨、4492.8万吨、2768.3万吨。这表明3个钢铁大省去产能陷入越减越多怪圈(6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而据披露,导致这一去产能尴尬现状,关键在于利益作怪。今年1-5月份,包括钢铁在内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达到558.6亿元,同比增长74.8%。尤其,今年3月下旬,钢材利润一度达到每吨千元水平,这刺激了大批去年停产的企业恢复生产。以河北唐山为例,6月27日钢坯价格每吨1940元,比上一日增加60元。上述价格确保一些企业每吨钢坯有200元的利润。换句话说,按这个价格,一个年产500万吨的钢厂,一年利润可高达10亿元,仍是“印钞机”。

        作为企业,生产围绕市场转,以市需要为导向,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在问题是,在国家钢铁生产总体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市场价格短期回升就让大量企业将去产能“政治任务”丢到了九霄云外,并将产能过剩带来的严重经济问题抛置脑后,则多少有点令人不安了。如今年1-5月全国粗钢产量为3.299亿吨,同比下降1.4%。同期原煤产量为13.44亿吨,同比下降8.4%,使实际钢铁去产能效果未达到进度,比原煤去产能速度要慢得多。而且钢铁企业这种行为若得不到及时制止,则会影响到整个钢铁去产能任务完成。如“十三五”钢铁产能要去掉1到1.5亿吨,今年要去掉的钢铁产能是4500万吨, 2016年粗钢产量需要比2015年下降5.6%。看来,目前这种局势给完成钢铁去产能任务增加了很多变数。

        当然,导致钢铁去产能大省越减越增,除了钢铁价格市场回暖吊高了钢铁企业生产胃口、使钢铁企业丧失自持力之外,与地方政府暗地怂恿乃至支持不无关系。一句话,地方政府在钢铁去产能上的短视利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这种短视利益表现为地方政府一方面担忧钢铁企业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就业安置、社会医疗及养老、财税收入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尤其会对地方政府GDP带来致命伤害。因而一些地方政府仍对钢铁企业实施亏损补贴、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企图挽救被兼并重组钢铁企业命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拯救即将垂死的僵尸钢铁企业,缺乏足够财力和精力,暗地支持钢铁企业继续恢复生产,不仅给了钢铁企业一条出路,也可给自身减轻负担。受这两种潜意识影响,钢铁去产能大省钢铁产量越减越多就不足为怪了。

        而且,钢铁生产企业这种不顾后果的恢复和扩大生产行为,会带来严重经济危害,更应引起关注:首先,会延缓国家钢铁去产能总体规划实施,最终有可能是钢铁去产能陷入无所适从境地。其次,市场一有需要,钢铁企业就拼命生产追求那点危险的“利润”,无异于火中取栗,其结果必然使整个钢铁企业陷入更大困境之中。再次,钢铁大省边减边增的现象,起到了一种不好的示范效应,使其他钢铁小产量省份群起效仿,会打乱整个钢铁去产能步伐。最后,钢铁产能大省缺乏大局意识,见利忘危的行为,更会保护更多钢铁生产落后产能,加剧钢铁产能过剩;同时,也使钢铁僵尸企业难以被清除市场,浪费更多国家资源,使整个中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落空”。

        显然, 目前钢铁去产能到了彻底摒弃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短视利益的关键时刻了,不容有丝毫迟疑:一是地方政府应狠下决心,加大中央政府钢铁去产能任务落实的督导力度,制定详细分期压缩任务,经常深入钢铁企业进行检查,将去产能任务落到实处;对钢铁企业无视去产能任务,我行我素的,坚决给予行政的、经济的处罚,确保钢铁去产能任务完成。同时,除在安置钢铁企业下岗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之外,斩断给予钢铁企业的一切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尤其革除地方保护主义及政绩意识,扫清钢铁去产能道路上的一切行政思想障碍。

        二是钢铁企业要下狠心,加深对钢铁去产能大局认识,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运行规律,消除任何侥幸心里,统筹企业内部去产能规划,对该关停的生产线坚决关停,避免因小失大导致整个钢铁去产能陷入僵局。此外,主动配合中央及地方政府钢铁去产能有关政策要求,树立钢铁行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消除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使整个钢铁行业资源通过去产能和兼并重组,实现全行业生态化,为中国钢铁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