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布ABS信披指引 扫清了不良贷款证券化障碍

(2016-04-21 11:39:09)
标签:

杂谈


                                发布ABS信披指引 扫清了不良贷款证券化障碍

                                                                   莫开伟

        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发布《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下称《指引》),对基础资产、参与机构和定价估值等方面的信息披露作出特别要求。中行已将规模为10亿元的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方案上报央行。

就目前而言,《指引》发布非常及时,是重要应景之作,也是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历史进程中又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诞生,意味着酝酿多年的不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方案落地,也标志着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多了一条求生“通道”;同时,也要看到《指引》为催生不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发育成熟提供了现实可能;更有利于清除不良信贷支持证券化道路上的多重障碍。

        要看到,《指引》发布是顺应当前经济形势持续下滑、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客观需要的。我国银行业受客观经济形势疲软影响,近几年不良贷款大幅攀升。据银监会资料,截止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67%,从2011年4季度至今,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已经连续17个季度“双升”。预估2016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将超2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增加6000亿元。虽然中央政府在化解银行不良贷款上想尽了办法,在鼓励原来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继续发挥收购银行不良贷款作用之外,银监会先后批准成立了15家省级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甚至浙江温州还试点成立了地级市资产管理公司。但从效果看,除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资金充裕,收购不良贷款数量较大之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由于财力不足、回报低及专业方法、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收购效果并不明显,远远无法消化银行不良贷款增长数额。虽然,商业银行可通过盈利提取呆账损失准备来消化部分不良贷款,但幅度太慢,且也会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势力;而再寄希望走本世纪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之前由中央财政注资消化不良贷款的老路,也无可能。因此,实施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化是未来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必然方向,将不良贷款引入市场机制,让不良贷款走向资本市场,可吸纳更多银行不良贷款,既可活跃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可带动资本市场发展,更可化解银行信贷包袱,提高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更高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否则,银行不良贷款“双升”后果将是十分可怕的和危险的。

        还有一个道理须明白,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化,需要一个严格运行规则,否则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化就会走形变样,无法可持续健康发展。而此次《指引》就为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化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运行规范,能为打破不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僵局提供强大原动力。因为此次《指引》增加的三方面信信披露要点都非法具有针对性:一是对不良贷款基础资产的信息披露要求,包括入池资产抵(质)押物特征、回收率预测及现金流回收预测等信息,更便于投资者掌握不良资产真实情况,从而做出准确投资决策,避免投资损失。二是对参与机构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详尽、全面和严格,能更好地帮助投资者对参与机构的尽职履责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增强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化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三是对定价估值相关信息要求更全面具体,极大地提高了市场透明度,能为投资者提供基础估值依据,有效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也为进一步推动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化业务高效、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但从目前看,要让《指引》落地生根并发挥作用,亟须解决五个问题:一要出台科学激励政策措施,解决参与机构对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化积极性不高问题,消除无所作为的思想障碍。二要扩大发行机构范围,使相关产品发行数量逐渐增多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参与机构对产品接受度和兴趣性。三要培育合适机构投资者,提高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以便分散投资风险。四要进一步规范法律制度,实现真正风险隔离,使风险隔离标准有法可依、监管框架更加明晰。五要扩容市场,打破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壁垒,建立统一、高效的全国性债券市场。

(更多内容请关注莫开伟微信公众号:kaiweicaijing;微  信  号:M19630205;新浪微博:M莫开伟;百 度百家:莫开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