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死亡”核销贷款当反思

(2013-04-12 08:50:40)

“被死亡”核销贷款当反思

2013-04-12 08:04  莫开伟 

  

  据媒体披露,河北省深州市兵曹乡等三家农信社采用伪造“死亡证明”和法院出具“中止执行”裁定书等偷天换日的手段,共核销69人贷款300万元,共造成包括副市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在内的43人“死亡”、15人“失踪”、11人“无偿还能力”。该事件曝光后,不仅引发了社会广泛反响,也在金融业界产生了强烈“震荡”。虽至今“死亡证明”真相盖子尚未揭开,背后利益输送的黑幕尚未拉开,但农信社不仅要对该事件引起足够警觉,更要对其进行认真反思。

  首先,对现有内控机制漏洞应加以及时弥补,以堵“违法乱纪”之路。当前,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建设尚显滞后,表现在班子架构协调不够,“三会一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且由于经营体制弊端,各项内控制度相互制衡不够,造成内部风险监管与控制难以落到实处,无法从根本上刹住员工违法乱纪行为。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深州农信社核销贷款作假案是内控制度漏洞百出的写照,其管理层监管混乱难辞其咎。按呆账核销规定,必须提交死亡或失踪证明、财产或遗产清偿证明等证明无力偿还的完备材料,并经过审批、核查等环节才能最后确定。然而深州联社仅凭基层信用社送交“死亡名单”和法院“中止执行”裁定书,就轻松核销了贷款,不仅反映其业务流程缺乏制衡,更反映其呆账贷款核销审计监管严重失职和信贷管理混乱。农村信用社应引以为诫,加快完善各项内控制度,特别是要健全呆账核销监督和控制体系,明确呆账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贷款核销操作程序化、法律化、规范化,从根本上堵塞作假之路。

  其次,对现行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加以完善,以除“投机取巧”之欲。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考核主要集中在经营利润、不良贷款压降、存贷款增长等三大指标上。尤其对不良贷款只降不升考核要求过于严苛,导致一些基层信用社即使付出努力也难以达到考核目标;而考核指标完成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基层农信社高管业绩和员工收入及福利水平。为了确保经营“光鲜”业绩,保证收入和福利不减少,一些基层农信社不惜动歪心思,在不良贷款压降上作假。深州三家农信社借“死亡名单”和法院裁定书核销贷款的投机取巧之举,除了某些员工背后滋生的“贪婪欲望”推波助澜之外,与严苛的不良贷款考核方式催逼存在一定联系。退一万步说,或者深州农信社为了改制顺利,不得已采取这种作假方式来压降不良贷款,也是不能容许的。对此,必须加快对农信社现行分配考核机制改革,改变过分倚重经营业绩的做法,建立一整套既能客观、公平、公正、全面反映农信社经营成果,又能覆盖全部业务经营风险的利益分配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作假动机。

  再次,对现有员工思想素质加以培育引导,以驱“利欲熏心”之邪。长期以来,由于农信社网点多且散、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教育引导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在以经营业绩“论英雄”的今天,员工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更被束之高阁。近年屡屡发生的以贷谋私、贪污资金、偷盗库款等犯罪案件,足以说明员工教育引导缺位问题。深州农信社假核销贷款案,从表面上看可能为了牟取单位小团体利益,但真相盖子一旦揭开,可以肯定以核销贷款牟利等“黑色利益链”一定会藏匿其中。为此,农信社应坚持业务与政治并重的经营指导思想,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大员工思想引导和职业道德培育力度,帮助员工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同时塑造企业文化,激励员工敬业爱岗,从根本上消除作假邪念。

  最后,对现有产权制度加快改革突破速度,以扭“权责错位”之状。尽管目前相当部分农信社已改制成了农商行、农合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但产权不明晰导致权责不明等问题依然成为困扰农信社发展的“拦路虎”,也造成了农信社经营管理混乱及经营责任缺失。深州农信社核销贷款乱象,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减少不良贷款,但其实却深藏不可告人目的:不顾信贷资金安危、慷国家之慨,以核销贷款之名行送人情、拉关系等利益寻租之实。这是农信社产权不明晰、所有制缺位留下的“顽疾”。对此,应把农信社改制向纵深推进,攻克所有制权属“堡垒”,按照现代金融企业要求建立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消除官办倾向,从根本上遏制不负责任经营行为的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