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是谁的责任?
(2017-06-10 11:38:42)| 分类: 境由心生 | 
其实,我并不承认“问题”孩子这个说法,何谓“问题“?用社会标准来衡量,在某一阶段这个孩子出现了偏差,父母和老师就冠之以“问题”二字,以示和“正常生”区分——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只是家长和社会有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旦不符合正常状态,就贴上一个“问题”的标签。但这个标签一定不是固化的,就如同我生病了一样,“生病”也只是一个阶段的状态描述,不是固化的。
如果孩子身体出现了病痛,作为父母会很在意,心疼,会用各种方法来治疗,也会反省是不是自己没有好好养育他,父母绝对不可能讨厌这个孩子,不会责怪这个孩子,反而会好言好语去安慰他,更加关心他。
可是当我们的孩子心理上出现了病痛,行为上出现了反常和偏差,有的父母不但不会反省自己,反而会产生深深的绝望,甚至还会厌恶和痛恨这个孩子,会恨不得他一朝一夕赶紧变成自己想要的“正常”样子。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父母的头脑里有一个观点,根深蒂固的观点,很多父母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注孩子的身体,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他们致力于给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
一个人不仅仅只是需要吃,穿,住就满足了,内心的幸福感并不可以简单地靠物质而满足,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付出爱,渴望爱,有的家长把简单的物质,钱当作是爱,但那远远不够。
有的家长说,我平时都在忙着挣钱养家养孩子,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但孩子要的不是钱,是父母的爱;
还有的家长说,我平时训斥他,都是为了他好,是怕他学坏,我苛求他就是为了让他不要犯错,让他成人成材,但那份苛求有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不被爱?不被尊重和信任?要知道,一句刻薄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杀伤力,一个冷漠,不屑的眼神,远远大于一份甜点和一件新衣服给他们的“爱”。
有一个女生才14岁就辍学了,每天夜不归宿和社会上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她父亲很痛苦问我:她为什么情愿和那些孩子在一起而不愿意回家呢?我说你以前一定是对她非打即骂。父亲不说话了——答案果然如此。
所谓的“问题”孩子,内心缺爱,一片荒漠,他们缺乏动力,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感受力,家长气愤他们不知感恩,不懂得付出,不好好读书,但是在他们从小生活的过程里,家长有没有给过他们爱?
有的家长很委屈的申辩,我对他那么好,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样都不少,我每天拼死拼活忙事业,全部都是为了他,我连命都可以给他,我怎么不爱他呢?
是的,如果这就是爱,家长已经很爱很爱孩子了。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说的爱。真正的爱,没有条件,完全接纳,尽职尽责,给他他所想要的那份心灵的满足,而不是给他你所想给的。
爱不是交换,爱没有条件,爱不是宠溺,爱也不是放纵,爱到底是什么?家长们真的知道孩子需要的爱是什么吗?
1,尊重
2,信任
3,理解
4,支持
5,引导
6,关心
对照一下以上六点,问题孩子的家长,你们真的觉得自己孩子的问题,和自己的教育没有关系吗?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全力以赴给他吃好喝好,长大了之后,孩子饿一顿其实没关系,但心里却非常敏感,需要父母的肯定和支持,我们有的家长恰恰相反,不遗余力地打击孩子,羞辱孩子,使得他愧疚,使得他无地自容,美其名曰:为了他好。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很多家长都在用“爱”的名义来伤害孩子却不自知。
这需要家长的自我反省,如果家长自己不成长,用过去的惯性来行事,继续对待孩子,那么我们如何指望孩子自己突然改变?
最近中央电视台一部非常火的纪律片《镜子》问世,引发很多争论,里面的“问题”孩子学校认为,家长需要受教育,所以孩子在那里81天,家长在那里6天。但我认为其实远远不够,至少应该相同时间受教,甚至家长时间要长于孩子,因为家长是成年人,改变起来非常困难,很多家长很固执,很主观,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
如果一个孩子有了问题,原因是缺乏爱,那么说明父母缺乏给予爱的能力,那么难道他们不应该和孩子一样学习吗?整个家庭是一个整体,岂能把责任都推给出现问题的孩子。
孩子只是呈现问题的表象,但根源和家长一定息息相关。因为如果一个孩子内心充满了爱,懂得并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从小倍受尊重,他怎么会变得不知道尊重父母,变得放纵自己的生命?
“问题”孩子谁来负责,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问题已经出现,如何来解决它,这个时候我们再去讨论谁是责任人,已经是马后炮了。
之所以拿来讨论,是为了“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让真正的责任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来。
所以,另外一个层面,是孩子自己要看到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无论父母是如何对待你,懂得道理之后,自己可以拥有力量,作出决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这两方面密不可分,绝不可以因为父母当初没有给予爱,就成为自己放纵自己的理由。
《欢乐颂》里面的安迪,樊胜美,家庭都不幸福,一个自小在孤儿院长大,谈不上父母之爱,一个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也严重缺爱,但她们都拥有爱,都努力上进,最后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获得幸福。
那么,“问题”出现,到底谁来负责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每个和问题相关的人,都要开始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如此一来,父母和孩子之间,将会减少摩擦,消除相互的不谅解甚至是怨恨,爱才能升起,流动起来。
从最本质来说,自己的生命和别人没有关系,父母爱子女,子女需要父母的爱,也是表面上的虚幻,事实上每个人能管住的只有自己,能掌控的也只有自己。
《欢乐颂》包包妈妈,拼命掌控包子和安迪的关系,到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知道自己的生命,都要自己负责,不依赖他人,不索求他们,爱原本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那么每一个人都开启了自己内心力量的密码。
但这一切,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后,都需要双方面的努力,改变,统一协调,才会完整呈现良好的生命状态。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为自己负起百分百的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家庭,自己要完成的功课。“问题”的出现,正是让我们透过这些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让我们学习如何为自己负责任,从而自愈愈他。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