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怎么破?

(2017-06-14 14:40:20)
分类: 境由心生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这句话我经常听到,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面对我给出的方法,很多人都会面露难色,如此这般回答。


那么,就让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句话的潜台词吧,要知道,任何话说出来,都有其潜在的原因,通过分析和质疑,也许你会看到这背后的真相。


1,“道理我都懂”,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明确,但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它,会发现这五个字有更深的含义。


你说的道理,我都是明白的。且慢,你确定你真的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吗?你确定我说的和你知道的道理是同一个吗?对一个问题,每个头脑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也许我说的是这个内容,你听到的是另外一个内容。


比如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要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这是一个道理,你需要经历什么才能够真正看到这里面的真理呢?为什么我们要学会爱自己,才可能爱别人,你真的了解吗?同样的一句话,你能否了解这个“爱自己”的含义是什么?


有的女士说,爱自己就是对自己好,不亏待自己,给自己买化妆品,买衣服,累了就不做家务,想怎样就怎样,想不管孩子就不管孩子,想出去玩就出去玩。


请问这真的是“爱自己”吗?


所以,当我们说:“道理我都懂”的时候,其实已经关上了我们的心门,我们开始了抗拒和不耐烦,我们根本不会去探索这个道理背后的秘密。


所以,任何一句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并不一定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含义。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理解,了悟,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心脑合一,这个道理才会上升到“道”的层面,和我们融为一体,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我们周围遍布了很多伟大的道理,可以随意看到很多圣贤书,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我们都是认得的,那么,这些道理我们真的懂了吗?我们认知的和圣人人值得,是一样的吗?恐怕未必。


我们这里所说的“懂”,很可能停留在头脑中的“理解”,只能是“似懂非懂”,这个懂,并未上升到真正心灵的层面。


真正的懂,是深深地知道,例如,冬天到了,天气非常寒冷,我懂得要穿棉袄,这个道理我是懂的,因为我知道如果不穿棉衣,我会冻坏身体。这个经验让我建立了这个信念。或者过马路必须看红灯,走斑马线,这个懂是真的懂,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做不到,也许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么,“整天玩游戏不上学,将来一事无成”这个道理,你确定孩子真的懂吗?

第一,他从玩儿游戏中得到了乐趣;

第二,他对于将来的事情毫无概念,也不会关心;

第三,对有些孩子来说,他并不会相信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甚至想通过游戏开直播,挣钱养活自己。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道理他都懂,我磨破嘴皮子,他都不理我。


答案很简单:道理他不懂。


他所听到的道理,只是父母嘴上的道理,不是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的道理,他并不知道人间的疾苦,他看不见自己天天玩游戏,将来会有什么不好,他反而看到的是,父母对他的行为无计可施,每天好吃好喝照顾着,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享受着生活。


那么,他怎么能知道未来生活的艰辛呢?


如果他的父母没有钱供养他了,他必须面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自己的衣食住行,那时候,满目凄凉,也许他才会真正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同样的,“父母不要总是打击孩子,苛责孩子,要多多鼓励孩子”,这个道理父母真的懂吗?


也是未必。也许只能当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厌学的时候,父母才会懂得事情的厉害性,当然,也不排除即便这样,有的父母还是不会懂,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教育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孩子本身。


所以,当一个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时候,父母或疗愈师首先要和对方探讨的不是“为何做不到”,而是“你懂的是什么道理”,“你是怎么懂得这个道理的”,要学会区分不同的范畴。


有一些道理是真的懂,有一些道理是假的懂。当这个道理是假懂,怎么可能自己通过行为做到呢?


“如果我不运动,还整天吃垃圾食品,就会发胖,不健康”,这是一个被大家普遍认知的道理,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整天吃垃圾食品,不运动,让自己肥胖,导致自己不健康,进而恶性循环呢?


这个道理,是真的懂,还是假的懂?


我们说,真懂和假懂唯一区别,就在于是不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合一。如果真的懂,这个懂一定会让他产生相应的行为。


有人会流连于得过且过的短暂快乐,忘却了未来的痛苦,说明这个道理他并未深入到心灵。如果一个人知道吸烟不好,就会坚决不吸烟,如果一个人不慎吸烟有瘾,就会尽量去戒烟,力量不够,会向外界寻求帮助。


每个人都有求生本能,但是在人们没有感受到切身需要改变的时候,很多有人没有足够力量来改变自己,很多人“得过且过”,满足于眼前的舒适和利益,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就这样无明昏昧地度过了一生。


2,就是做不到。

这句话我们同样质疑一下,什么情况下人们做不到一件事呢?

《孟子 梁惠王上》中,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梁惠王问孟子:不为者和不能者有什么差别呀?孟子回答:让你夹着泰山越过北海,你对人说:我不能,这是真的不能。让你帮长者折一根树枝(有的解释为:鞠躬或者按摩),你说我不能,这是不做,并不是不能做。


所以,“就是做不到”这句话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质疑的是两个层面:是不能,还是不为?


如果让一个人为了锻炼身体去爬珠穆朗玛峰,这是做不到,毕竟体力不够,但是让一个人去每天走路一小时,这是完全可以的,之所以做不到,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是不想。


那么不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要看到这里面的“惯性”,很多人做不到,是因为固有的惯性,是不习惯,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惯性。


改变惯性行为,首先要从改变惯性思维做起。观念不改,行为不可能改变。


如果内心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做,行为上又怎能做到呢?


比如我让一个一直苛刻贬损孩子的母亲,从现在开始刻意表扬自己的孩子,虽然从语言上来说,她是可以做到的,但她却说做不到,这是为何呢?这不是不能,这是不为,不愿为。这是因为她内心深处不愿意做,是因为她过去的惯性力量阻止她做。


那么如何对治?


首先要有改变自己旧有行为的的意愿度,意愿度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其次要突破自己的模式,尝试去做,要有勇气改变。


其实要知道,真的遇到生死攸关的情况,平常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没有人是做不到的。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女士极度厌恶昆虫,心理老师问她是否能够尝试近距离观察一下,她断然拒绝,然后老师又问她,如果给你一万块钱,你可以摸它一下吗?女士连声尖叫,说死也不能。


“那么,”心理医生又问,“假如你最爱的孩子被坏人绑架了,他们要求你摸一下就放人,你会怎样?”


女士连声说,“不要说摸了,如果绑匪肯放了我的孩子,让我吃了这些昆虫我也愿意。”


所以你瞧,做不到的真相是:不是不能,是不为。其实我们都能做到,只是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个临界点,所以我们会用各种理由让我们相信自己做不到。


这就是清明和无明的区别,这就是看到和没看到的区别。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说明两个问题:道理你并不懂,还未到可做时。


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就不会有拖延症,就会有当下的改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