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9日
(2013-01-29 19:26:28)分类: 境由心生 |
几日前在网上买了四个原木墩子,运货的师傅刚帮我抬进来,左右端详一番,甚喜。这自然的原木树根,在枯死之后,又被人工挖掘出来改造一番,涂上清漆,变成了一个难得的艺术品。
有点后悔当初该多买几个,可见人的欲望总是不断升起,前几日还说不想买任何东西了,到头来其实隐藏着更深的欲求。
人们都有欲望,无一能幸免,随之产生了数不尽的悲喜剧,或失望或满足,反正总在欲望的涡轮里打转。有人说,我要绝了欲望,我要到达一个无欲的境界,我要脱离尘世——岂不知,这是更大的欲望。
欲望其实并不可怕,有欲望才有生命。假如你看到食物,没有任何吃的欲望,你会将自己的肉身饿死。
可怕的不是欲望,是对欲望的态度。
有人追求欲望,无休无止,不眠不休,绞尽脑汁,最后发现欲望无止境。
有人看破欲望,刻意杜绝,苦行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变成枯木一桩。
有人明了欲望,接纳欲望,善待欲望,了解欲望,如同河流一般,既不杜绝,也不斩断,生命的灵性从中流动,升华。
原木凳子放在面前,每一个都不可复制,独一无二,这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也是对人类的启示。
我们是喜欢模仿的,也是喜欢统一标准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将自己打磨得符合最好的标准,久之会失去自我的真实。
记得上过一个课程,里面有一个内容很简单,却令人深省。
引导者问你:你是你?我回答:我是我。
但内在会升起一阵抗拒,于是推倒重来,因为对方会从自己的眼神发现,我并不是我自己,我给自己戴了面具。
有人反复了n次之后,才会过关,重新找回他(她)自己。
当我们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未必是真实的自我,有很大的表演成份在里面,这是小我的体现,我们喜欢让别人夸耀,喜爱,我们愿意得到他人尤其是权威的认可和赏识。
我们很难真正和自己在一起。
于是我们也很难真正和孩子在一起。
不少家长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即使回到家,也是拿起童话书浮皮潦草地读一遍,打发孩子了事。
在身,心不合一状态下做得任何事情,都等同于没做。
所以孩子不买帐,孩子是纯洁透明的,他(她)能感受到家长的状态,我曾经很纳闷为何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有那么透彻的洞察力,她怎知我在哄她睡觉的时候在想,孩子睡着了我好出门见朋友?
每逢这个时刻,她总是不安心,根本无法入睡。而我则不得不一遍遍的拍她入睡,内心却焦急地想着怎么和朋友交待。
当然最终我是认输的,因为她总能让自己翻来覆去的状态影响到我,最后我不得不放弃出门的打算。
现在我知道原因所在,那是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和她在一起,我只是表面对她的应付而已。
无论是家人,朋友,甚至外界的一切,都会感知到我们的心力,即使不说,我们散发出来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会出卖自己的心。
专注力是很有力量的,家长可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也可以由此训练孩子的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