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的留学生涯

(2011-11-28 09:07:19)
标签:

杂谈

分类: 留学报告书
女儿的大学申请目前还没有完全结束,所以我很难从一个最终的角度来回顾这个问题,但基于整个过程十分的“有趣”,我还是忍不住想记录下来,当作一个体验吧。

女儿起初是在基督城读普通高中的,后来自己感觉学习没有太多的内容和压力,强烈要求转学到奥克兰,考入以申请美国英国名校为主要目的的aic,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年ib课程的学习经历,我这个老妈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陪读过程。

女儿从11年级开始学习pre-ib课程,那时候成绩不是很好,总分也就不到30分(满分42分不含论文),随着每个学期的进行,她的成绩基本上保持每个学期都进步1分或者2分,直到上上个学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分35分,这个成绩虽然不是很高,但我已然很满意了。

当然女儿周围的好朋友有满分或者几近满分得主,她常常对此羡慕的要流口水,我则非常冷静的帮她分析情况。女儿没有在国内学过化学,物理就学了一年,数学虽然是初二结束过来的,但这些理科项目如果没有经过中考的洗礼,确实学不过从国内高一或高二才过来读书的国内同学们。

另一个角度,女儿虽然躲过了物理化学的选择,可是学了历史和生物,结果才发现这些都是当地学生所擅长的,她要学习全英文的历史和生物,对她而言不是一般的难。

结果就比较尴尬了,变成了和国内同学拼不过数理化;和国外同学拼不过历史地理生物经济。女儿变成了两不靠。

那么她到底有什么是擅长的呢?最终发现她擅长的功课几乎没有。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发现,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她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要么干脆放弃中国文化,换一身全西方的教育内涵,和当地人一样,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看全英文小说电影,知道当地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解当地人的文化;要么完全中国人,好像我这样,吃中国饭,看中国书,讲中国话;而女儿却变成不尴不尬的样子,说她是中国文化吧,她又参杂了西方的,说她是西方文化的吧,她又没有人家那么精通。

从好处说,她是两种文化兼得;从坏处说,她哪种文化都没有得到精髓,不够专一。

因为14岁出国的孩子,论中国文化的教育根本没有那么深入,而西方的文化因为语言的关系她又一时不可能全部接受。

比如她无法和中国孩子谈论古代文化名著,又无法和西方孩子探讨西方文化名著,这是多么可惜的断裂。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让她上aic读ib的原因——起码她不会忘记中文。

她必选的课程之一,就有中文课,我让她选了h-level,为的就是让她多读些中文的典籍。

结果我发现这份良苦的用心,真的还是很不错的。

至少两年的高中生涯,她读了《骆驼祥子》,读了《雷雨》,《茶馆》,《诗经》,读了《牡丹亭》,《西厢记》等等,她至少一周有两次要密切接触中文,要写中文的论文,写文章赏析,做演讲ppt,她的中文学习就这样被衔接了上去。

从这点来看,我还是十分欣慰的。

因为假如单从学习方面来看,至少她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丢掉,而又学习了西方的文化,能否学到极致,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许到了大学,她会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会明白自己的侧重点,但不管怎样,我希望她能够成为两种文化的平衡载体,既有中国女子的温婉内敛的气质,又有西方女子的平等民主的头脑,热情开放的内在。

当然现在,很难看出她到底是怎样的性格,因为她在人前确实温婉可人,不多说一句话,可是私下里往往将我这个妈妈辩驳的无话可说,典型的两面派啊。

人都说,女大十八变,我期待着她的变化。

毕竟经历了,才有发言权,一切的真理全掌握在自己的体验之中,我不去评价孰对孰错,只是就事论事的谈谈我自己和女儿亲身经历的过程,所有感受好的感受欠缺的,统统记录下来,我相信这对看到这些文字的家长们不失为一个善意的提醒吧。

还有半年女儿就高中毕业了,我很欣慰至少她是个懂事的明理的体贴人的好姑娘。



女儿的留学生涯
我和女儿,和她比起来我好胖啊。。。。
女儿的留学生涯

祖孙三代的合影。姥姥,妈妈,女儿。80,42,17真有趣

女儿的留学生涯

和妈妈的合影——我愿意永远做妈妈的小棉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