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疝气”——腹股沟疝
一提起“疝气”,许多人就会自然联想到“小肠气”。其实“小肠气”只是“疝气”的一部分,发生在下腹部与大腿之间的腹股沟区域,学名叫腹股沟疝,包括斜疝和直疝。而广义的“疝气”还包括脐疝、切口疝、白线疝、腰疝等等。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疝气,差不多占到了所有类型疝的90%,因而成为这种疾病的“代言人”。据保守估计,我国有200万以上患者,而且男女老少都可以发生,以中老年男性的斜疝最多见。
由于“疝气”并不少见,因此不少人认为它只是一个小毛病,治不治问题都不大。实际上疝一旦发现就一定要积极治疗,如果延误了病情,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到生命。比如说,中国著名画家程十发老先生因“小肠气”没有及时治疗,使“小肠气”由鸡蛋大小在2年中增大到西瓜大小,严重妨碍了生活。此时,他才要求手术治疗,但已丧失最佳的手术时机,并使手术非常困难。因此就腹股沟疝来说,第一,要认识;第二,要及时治疗。腹股沟疝形成最直接的原因是腹壁筋膜出现破损,无法拦截住内脏,让后者“突围“成功,坠出腹腔,在皮下形成肿块。早期肿块在休息和平卧后会自然消失,如不治疗,肿块会逐步增大,回纳也会越来越困难,比如斜疝会进入阴囊形成巨大肿块严重影响生活;此外,当患者腹部突然用力时,腹股沟疝会出现嵌顿,原本可自由出入的肿块突然不能回复且伴剧烈疼痛,这时一定要到医院急诊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否则会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腹股沟疝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解决腹股沟疝的唯一方法。广告里不开刀的非手术治疗包括疝托、疝带、中医治疗和硬化剂治疗等,它们只是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的一个补充治疗。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的疗效很难评价,硬化剂治疗有极大的危害,全国各地都有由于硬化剂治疗而造成严重后遗症的病例。因此,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特别指出要禁用硬化剂治疗,腹股沟疝治疗的根本方法是手术。
从100多年前开始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腹股沟疝修补术至今,大约产生了80余种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传统的手术方式是直接修补,但术后疝的复发率高达10%以上,并且术后的牵拉感、疼痛感很明显,病人恢复慢。近年来取而代之的是无张力修补术,由于需要使用补片等高分子材料,所以俗称为“补片”修补术,这种方法修补效果好,复发率低,术后疼痛等并发症发生少,患者术后恢复也快。国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张力修补术已占到整个手术量的80%,使复发率降到了5%以下,此法在国内也得到了迅速普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治疗和培训中心,是华东地区较早开展“无张力技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单位。我院普外科开展补片手术已有近十年的历史,采用各种不同补片对不同类型的疝进行修补手术,已累积病例千余例,复发率低于1%,取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撰文:朱晓强,主治医师,九院普外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