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导师课会议记要
(2022-05-31 15:03:30)主题:《图解多学科知识》工作推进
时间:2022年5月28日早上8:30——12:00
地点:腾讯会议
与会人员:岳邦瑞、费凡、丁禹元、雷雅茹、王玉、赵素君、司耕硕、高李度、王梦琦、吴烨乔、董清榕
记录人:董清榕
审核人:费凡
会议主要内容:
一、地图学(司耕硕)
(一)汇报内容
1、对分析的需求根据规范进行了汇总,梳理满足根据设计需求的关联因子的种类和影响方式,并通过手绘分析图形式进行了图示说明。
2、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比较了当前分析框架与其他人研究的分析框架的异同,并通过比较融合,对自己分析框架进行了优化。
(二)问题与回应
岳老师:
1.景观设计分析究竟在分析什么?如何通过分析实现与设计的匹配,分析的作用是否是揭示场地现状结构与设计需求功能的空间机制,场地的分析与设计的关联并不是一定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
2.是否存在一种理想的设计图式能够通过分析和场地现状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出现状结构和理想图示的差,这个差是否为设计所需要的做的?
3.如果说实现从现状结构到理想设计图示往常来说是通过设计规范来实现和指导的,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打破常规的设计,如何通过分析可以实现或指导现状结构到非常规设计,打破常规的设计在通过分析实现时,是否有着一定的底线,使得非常规设计有意义。
(三)下周工作
1、寻找分析现状条件与需求功能之间的映射关系是什么。
2、挖掘如何构建理想图式,揭示理想图式与现状条件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的空间机制。
3、挖掘如何通过现状条件能够达成非常规设计。
二、设计学(王梦琦)
(一)汇报内容
完成设计学全部文字及图片内容
(二)问题与回应
费凡师兄:1.C部分案例选取太多,用一个案例描述所有选择即可。2.T部分文字内容问题多,需要细细考究,重新修改
岳老师:认真修改文字部分的内容,争取做到文通,神通,意通
(三)下周工作
完善C部分,将排版内容全部完成
三、政治学(高李度)
(一)汇报内容
1.权空间政治学历史梳理
2.实际案例中权力与空间关系
3.空间与权力关系总结
(二)问题与回应
丁禹元:在空间与权力关系中只强调了权力与资本对空间的作用,没有在公众的角度去说明对空间的影响。
岳老师:现在空间与权力的关系框架只是解释了空间如何生产,解释了这种现象,还应该在规划师的角度看如何治理空间。
(三)下周工作
1.完善权力与空间关系框架
2.研究空间治理相关内容
四、规划案例专题(丁禹元、吴烨乔、王玉)
(一)汇报内容
1、生态修复级联框架构建
通过级联框架链接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以“格局——过程——功能”为核心,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网络的构建、修复分区的划定、重要节点与廊道的识别构建,涉及包括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在内的众多自然科学。在修复重要区域的选取和识别时,对于涉及人类福祉的生态服务功能应该优先考虑与干预,涉及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在进行生态绩效评估时考虑人类价值,将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价值学科。
目前学界内提出SLP(可持续景观格局)的范式,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千年之后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相通之处。SLP的格局是一种动态的具有适应性的景观格局,包括生态修复分区的划分、绿色基础设施等。与之相对应的底线格局包括:生态红线、俞孔坚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在规划中,在划定生态空间之后再谈建设空间,将两者置于对立地位)。目前提出国空背景下的生态修复景观格局既包括底线格局也包括适应性景观格局。
2、生态修复介入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文献书籍的梳理,将整个发展历程分成4个阶段:a.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各类环境问题的出现,一些学者认识到了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大量开放空间系统、城市公园及国家公园出现,丰富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的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麦克哈格适宜性评价阶段。在此阶段麦克哈格提出了运用叠图法进行适宜性评价的范式,将自然学科与生态学引入景观规划。c.福尔曼的空间格局优化阶段。在此阶段福尔曼提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并引入了垂直过程的叠图法。d.俞孔坚的生态安全格局阶段。此阶段俞孔坚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概念,该语境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是一种底线性质的安全格局。e.可持续发展阶段的景观格局。该阶段以可持续景观为总目标,将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将土地上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该语境下的景观格局是一种动态的适应性格局。
(二)问题与回应
岳老师:1.需要明确关联框架在专题中的作用,是如何支撑多学科知识的。
2.历史梳理中范式改变的实质是背后依据的知识基础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应该体现在关联框架中。
3.新的范式属于规划研究范式,而非实践范式。
(三)下周工作
1、明晰范式改变的关键点背后的多学科知识及其变化。
2、完善生态修复级联框架。
五、规划学(董清榕、雷雅茹)
(一)汇报内容
1.规划的溯源:通过中文与英文的溯源研究可知,“规划”起源于计划,最初都与绘画有关,指在平面上通过绘图的方式将事物表示出来,如今进一步扩展将“未来”引入,实际上是将某一事物的未来在图纸上“绘制”(呈现)出来。
2.规划的分类:规划可分为私人领域的规划和公共领域的规划,公共领域的规划分为物质空间规划、宏观经济规划、社会规划、发展规划和运作规划五种类型。
3.规划的概念史:“规划”的概念史分为非科学规划阶段和科学规划阶段。非科学规划阶段:正交设计(Orthogonal design)/正交规划旨在建立一种静态的、层次化的秩序,
由经验和宗教引导的“神圣理性”,学徒制,知识作为秘密被保护起来。科学规划阶段:圣西门提出一个中立、无价值的体系,一种基于科学概念化和实证研究的系统分析,此阶段的规划适用于公共领域出现的所有问题,需公开证明合理性。
4.规划的流派划分:科学规划阶段的流派分为保守派(政策分析流派、社会学习流派)和激进派(社会改革流派、社会动员流派)。总结分析四个流派的侧重点、学科来源和对规划的理解,认为规划是面向公共领域的、将总结过去的知识应用于知道未来的行动。如何开展规划,也即如何处理知识(理性)与行动(民主)的关系。
(二)问题与回应
岳老师:1.“规划”的概念可以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系谱学,规划是使你看见未来,与预测、预见不同,可以尝试基于扩展“规划”的谱系,思考规划是否还有其他的分类。2.A部分景观规划是否需要规划“知识—行动”的关系,以此来证明此次的流派划分是有价值的。
(三)下周工作
1.尝试能否继续扩展“规划”的谱系
2.A部分景观规划的研究
六、“空间”学(赵素君)
(一)汇报内容
1.专题初稿展示
(二)问题与回应
岳老师:由费凡进行审查后修改。
(三)下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