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4日学术沙龙讨论会议纪要
(2022-03-16 15:19:54)主题:硕士论文进展讨论
时间:2022年3月14日下午19:30-22:30
地点:腾讯会议
与会人员:岳邦瑞、丁禹元、潘卫涛、钱芝弘、王敬儒、兰泽青、王蓓、费凡、刘彬、颜雨晗、李思良、胡根柱、王佳楠、唐崇铭、陆惟仪、李博轩、吴淑娜、姚龙杰、赵安琪、席愉、朱明页、朱宗斌
记录人:王佳楠、唐崇铭
本次会议主要内容
一、费凡小组论文架构与硕士论文写作进展
汇报内容(费凡):
费凡对研究小组课题进行总体介绍。课题名称为基于景观感知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审美”协同设计研究。现实问题为城市湿地公园保用存在矛盾,在对西安的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调查,发现公众对湿地公园的满意度不高,调查发现湿地生境保护与大众公园体验存在需求错位,进一步聚焦学科问题为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审美冲突”。经过研究得出该问题的应答域集中在景观感知领域,该问题的解决思路为优先识别冲突区域后,指导节点设计,节点设计则分为两种路径,一是优化湿地审美体验,而是强化湿地生态教育。
王佳楠的论文重点解决场地冲突区域的识别,目前题目的合理性,与研究逻辑是否自洽存在问题;唐崇铭的论文强调湿地生态教育设计方法,目前存在手法深度不足,图不美观、表意不清,以及是否增加场地模拟验证两个问题。
汇报内容(王佳楠):
论文题目为《“生态-审美冲突”视角下的城市湿地公园分区方法研究——以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为例》,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展开汇报。现实问题为:为什么生态效益突出的城市湿地公园却未被大众广泛接受?学科问题:城市湿地公园存在潜在的“生态-审美冲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通过城市湿地公园合理分区指导景观设计,缓解其“生态—审美冲突”,并汇报研究过程、结论、遗留问题。
问题指正与回应:
博士 |
建议 |
是否采纳 |
修改回应 |
兰泽青 |
公园尺度是否可以用景观规划的方法来做?公园尺度较小,分区是否可以识别出空间分异的关系?选取的工具方法存在质疑。 |
采纳 |
在第四章明确“生态敏感性”的合理性,包括明确各生态因子选择的依据 |
“生态—审美冲突”背后的机理关系是什么? |
部分采纳 |
在第三章适度增加场地各类生态审美冲突产生的因果关系描述 |
|
王敬儒 |
对城市公园进行敏感性评价再分区的意义是什么? |
采纳 |
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再分区是为了明确公园内不同区域的生态保护需求,但对于“生态敏感性”这一工具选择的合理性还将进一步研究确定 |
把生态敏感性评价和审美放在一起谈,这种叠加方式在相关研究中是否存在比较成熟的范式,能否拿这个范式作为研究的基本依据 |
采纳 |
考虑在综述部分增加有关生态与审美叠加的分区方法综述 |
|
感觉分区的意义有些奇怪,可以淡化分区,重点谈冲突,在哪些区域存在生态和审美的冲突 |
否 |
仍以分区为重点,在第六章调整落点为“由分区得出设计要求—识别问题—提出设计建议” |
|
潘卫涛 |
对象问题,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需要进行完整的叙述,灞桥生态湿地公园这个对象是个滨河湿地/滨河公园/河流湿地/暂时性的公园? |
采纳 |
在第三章加强对象分析,明确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的性质 |
方法问题,生态敏感性评价一般是中大尺度的评价工具,公园尺度是否可用? 生态效益没有讲清,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要达到什么目标,河流类湿地在生态上主要关注的点是什么,河流湿地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产者是水生植物(需要对水生植物进行最基本的保护)。认为敏感性达不到具体的种群群落这个分析程度,要注意种群群落的生态效益目标。 需要注意敏感性指标选取的原因,指标选取的依据很重要 |
采纳 |
在第四章明确“生态敏感性”的合理性,包括明确各生态因子选择的依据、明确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目标 |
|
方法问题,视觉质量评价,湿地公园要考虑远距离审美,对于周围居民楼的居民是否美观?不同高度、距离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认为审美分析没有覆盖全面。 |
采纳 |
在第五章对视觉质量评价因子再思考,慎重选择因子 |
|
分区方法耦合叠加问题,两个方法的耦合是文章的重点,核心是生态和审美冲突的情况下如何用一个方法来解决这种冲突 |
采纳 |
增强耦合叠加部分的写作逻辑,清晰展现叠加结果 |
|
结论问题,结论过于粗糙,到底是做分区研究还是设计手法研究?分区的落点是设计导则,导则应回应城市湿地公园里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
采纳 |
落点方式调整为先提设计导则(设计目标)、再根据设计要求识别现状问题、最后提出设计建议 |
|
钱芝弘 |
现状问题是否可以推出“生态—审美冲突”这一学科问题?缺乏生态和审美的界定。 是否需要补充游人对生态认识的调研,在调研中是否将审美与游憩搞混了。 |
采纳 |
在第一章加强“生态—审美冲突”现实问题的写作,明确问题科学性 |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公园主要的湿地资源是什么? |
采纳 |
在第四章明确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的主要湿地资源,进而明确生态因子选择的合理性 |
|
目前研究所用的方法是否有类似的研究范式,用这些评价方法要比较小心,包括逻辑、指标因子的选取、生态审美冲突的机制等方面需要注意 分区所用的叠加分析方法在逻辑上和冲突机制之间的关系没有办法解释 |
采纳 |
考虑在综述部分增加有关生态与审美叠加的分区方法综述 各分区方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还将再确定 |
|
王蓓 |
是否可以调整为在灞河流域谈敏感性,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在整个流域来说敏感性是什么样子的 |
采纳 |
在第四章明确生态保护分区工具方法的合理性 |
生态和审美的问题是否是一个普遍问题,是否可以借助别人的分析方法,把生态审美冲突的问题再佐证一下 |
采纳 |
在第一章加强“生态—审美冲突”现实问题的写作,明确问题科学性、普遍性 |
|
生态审美冲突点的识别方法不够明确,问题的核心可能是如何解决冲突点,分区不能完全解决冲突点的问题 |
否 |
仍以分区为重点,在第六章调整落点为“由分区得出设计要求—识别问题—提出设计建议” |
|
丁禹元 |
生态审美冲突问题的核心指向是什么,本文研究生态审美冲突的核心指向目标是什么(优化管控方法?优化设计手法?优化游客认知?) |
采纳 |
本文从分区角度研究生态审美冲突,核心指向为提出各分区的设计导则,并由此识别场地问题,提出设计建议 |
为什么要用分区来解决这个问题?分区就可以解决这种冲突吗?分区之后是否应该继续往下走,可以将各单元归纳出生态手法模式。 |
采纳 |
仍以分区为重点,在第六章调整落点为“由分区得出设计要求—识别问题—提出设计建议” |
岳老师总结:
1.工具方法选用:在文献综述中要进一步回答在生态保护分区中用生态敏感性是否合适,需要展示强力的支持证据(包括在较小尺度使用是否合适、选取的因子是否合适、明确湿地公园到底要在生态上保护的是什么)。
2.落点问题:将最后一章的逻辑调整为,先提设计导则(设计目标)、再根据设计要求识别现状问题、最后提出设计建议。
汇报内容(唐崇铭):
论文题目为《生态教育导向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方法研究》,汇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答辩专家问题几个方面。
问题指正与回应:
博士 |
建议 |
是否采纳 |
修改回应 |
兰泽青 |
1.应该写清生态-审美冲突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机制分析的论述放在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部分。 |
采纳 |
在第三章解决问题部分之前。增加对生态-审美冲突的机制分析。 |
|
2.生态教育概念界定与辨析。 生态教育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缺失对概念的界定,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
采纳 |
第一章核心概念部分重新写作,强调生态教育本身特性界定,并阐述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将为什么使用生态教育而不是其他教育这一问题立住。 |
王敬儒 |
1.最后的设计上对生态手法强调过多,但是如何向公众传达信息,传达的途径具体有哪些没有理顺,应该将成果系统的进行归纳。 |
采纳 |
1.增加对手法部分系统性的阐述,5.2如何向公众传达信息通过手法机制分析来详细阐述。 2.在5.3章节增加归纳总结内容,将信息汇总。 |
潘卫涛 |
1.关键问题凝练的不够到位。目前的关键问题与后文具体的研究有一定的断层,没有衔接,建议把“公众感知”的关键点提出来。 |
采纳 |
学科问题与关键问题之间存在论述漏洞,应该在学科问题小综述之后阐述景观感知、生态教育等概念的研究意义,再推导出本文的关键问题。 |
|
2.研究综述无结论。应重新梳理研究综述,形成类似萌芽期、发展期、全盛期等等明显分段式的结论。 |
采纳 |
综述部分重新写作。将综述按照分阶段、总结特点的方式写作,并缩减文字用图表展示。 |
|
3.实验操作流程的科学性。评委有可能质疑调研的有效性,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论证方法是否可行。 |
采纳 |
再4.3.1与5.2.1两个部分增加方法的可行性论证,首先论证方法的可靠性(通过小综述),其次论证调研数据在统计学中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检验)。 |
|
4.手法深入研究。应当深化手法的地域差异性。 |
部分采纳 |
采纳手法继续深入,但本文希望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共性问题进行解决,但对西安和关中地区的研究基础太少,短时间内无法讲透地域性差异,故暂不采纳。 |
钱芝弘 |
1.生态-审美冲突是怎样和生态教育产生联系的,可以进一步解释。 |
采纳 |
在文章学科问题到关键科学问题部分,从生态-审美冲突到通过生态教育解决冲突之间增加一小部分论述。 |
|
2.最后的手法部分可以通过案例再分析或者模拟方式来验证。 |
采纳 |
最后一章尽可能进行场地案例再分析或模拟验证。 |
王蓓 |
1.问题提出部分不清晰。为什么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改变公众审美图式,生态-审美冲突就解决了,内在逻辑不清楚。 |
采纳 |
与“生态-审美冲突怎样和生态教育产生连续”解决方式相同。 |
|
2.生态教育设计的系统性总结。应该将生态教育过程的步骤、具体操作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
采纳 |
将第五章结论进行梳理,5.3章节进行系统性生态教育过程的梳理。 |
|
3.样本量存疑。调研的样本量是否达到标准,在文中体现不明显,容易引起质疑。 |
采纳 |
在4.3与5.1两部分的调研前增加调研可靠性的数据分析。 |
丁禹元 |
1.手法部分应增加时间维度的阐述。公众的生态教育不是瞬时的,而是在一个时间段连续进行的,所以手法应结合时间维度的考虑,比如各个时期的教育手法应有所差异。 |
采纳 |
在植物、动物一类以生命为主题的教育情境中,增加设计方法在不同时间下的讨论,比如植物的季相变化与动物的栖息习性影响下的方法生成。 |
岳老师总结:
岳老师最后对研三同学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学术沙龙各位博士提出的意见务必认真对待,要将问题是否采纳、如何解决及时与各位博士沟通,做好问题反馈,防止学术沙龙机制失效。
第二,应尽快落实“月饼宝盒硕士论文自查93条”,时间紧迫不可大意。尽快开展学术助手检查工作。会议确定了博士生小导师负责检查硕士生的引用规范。此外有两位博士生负责外文检查、图表检查,另两名研二、研三同学负责通读全文并挑错,硕士论文提交盲审之前必须有五个人的签字方能送审。此外岳老师会依据“93条”进行抽检,发现问题责任到人,避免不必要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