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姗诗集《天边》,由雷平阳老师取名并题写书名,由马晓鸣作序】
眼前的北纬21度
——《天边》序
▲ 马晓鸣
我与马亚姗同是媒体人兼诗人,都在“中国诗界马家军”微信群,经常交流诗歌与生活,一来二去便以兄妹相称。戊戌初秋某天,她发来100首诗作,要我为她的诗集写序,忐忑之后,咬紧牙关就答应了。
因为亚姗和她的诗歌,我对西双版纳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双版纳在彩云之南的最南端,被称为北纬21度线上“最后的一片雨林”,其傣乡风俗、泼水狂欢等闻名于世,是令人神往的“勐巴拉娜西”(古代傣语,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而看不见的西双版纳,就在亚姗的《天边》里,看不见却伸手可及。
亚姗出生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农场,边疆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烙在了她的心上。彼时,乡亲们总是唱着各种各样的民歌劳作,插秧有插秧的歌,挖地有挖地的歌,割胶有割胶的歌等;她儿时的夏夜,人们喜欢在繁星闪烁的天幕下纳凉,总能听到傣乡的葫芦丝独奏与清唱声……诸如此类,成为她诗歌的种子。坝子里的菊花、秋日的荷塘、挂在树枝上和草叶上的露珠、冬天枯黄的竹林等元素哒哒跑进了她的诗里。
后来,亚姗离开了“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深山,打入都市,风风光光的从事“无冕之王”工作,业余匐匍在地,写这片土地的喜怒哀乐。日积月累,她将散见报刊的诗歌挑挑拣拣,就有了这本《天边》。她不是简单的抒自然风光的美,写风土人情的趣,她埋首西双版纳,用细微兑辽阔,用今天换往昔,看似神经兮兮的自言自语中,锻造出的是分行的黄金。她注重诗句的意蕴、色调和节奏,读者在不经意间就被她牵着走了。
树在心中
心系树上
披星戴月里
一盏胶灯是一个移动的音符
小卜哨啊
你匆匆的步履
与落叶摩擦的沙沙声
是澜沧江畔茫茫胶林最早的晨曲
……
这首《胶林晨曲》把西双版纳的风景和劳动场景描绘得像影视一幕,晨曦、露水、胶林如在眼前,胶农们沧桑的容颜令人心疼。这些带着傣乡的、带着烟火的、带着热带湿润的诗歌扑面而来,荡气又回肠。亚姗的爱是深沉的,所以她轻松把情感与景致、文化与审美做到了有机结合、泾渭分明。且看《秋水》
:
十月
浅听风语
踏进麦田
细数岁流
向幽谷索取金黄的秘密
将徘徊
犹疑扔进谷底
凝集着
麦穗的腰身
和稻谷一样柔软
似米粒一样丰腴
……
亚姗写作的母题从未离开过西双版纳,她的诗歌随心漂流,展现的是内心感悟和个体生命与世界的窃窃私语,她用独特的“亚姗式视野”蘸着那份眷恋写啊写,让万物有灵、万物有情。如《傣乡情》
:
坝子里的菊开了
赛芬芳
坝子里的菊黄了
叠金塔
寨边飞来一对孔雀
在这里安家
吉祥的鸟儿有灵性
秋天到了
……
亚姗通过对山水、风情、时令等的描摹,从动态、色彩、意境多个角度,将人文视野下的西双版纳风观描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把原来比较难以述说的或者被忽略的景色,用她自己的方式雕刻着。
屋檐下
坐着一个老人
咂叭、咂叭地
抽着叶子烟
一不小心呛醒了熟睡的黎明
朝霞立刻
点燃了半个村子
阵阵嘹亮的吆喝声中
整个村落沸腾起来
……
透过《天边》的字里行间,我看见了亚姗的内心蓄满了热泪。她知道如何挖掘一个地域的繁枝、细节,让其有诗意、有温度。作为西双版纳的女儿,那片土地是一块揣在身上的手绢,是她欢喜时和疼痛时擦泪的利器,是她永远的乡愁和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亚姗的有些诗歌接近了散文,导致诗句不够凝练、缺少张力、诗味平淡。对许多人来说,新闻思维和语言对文学创作存在一定影响,或许她也受其害吧?我想与她分享的是:工作的时候,我是把自己调到新闻模式的,而业余的时候,则把自己换回诗文模式。在我看来,好的诗歌应该“眼前一亮,心被针猛扎了一下。”
相信亚姗会慢慢潜入诗歌某处,安放那一根扎人的针。
无疑,亚姗是一个具有大情怀的人。“那个扎着小辫在蓝天下奔跑”的女孩,她笔下的山水并非仅仅是一种风景,而是一幅幅融入西双版纳多民族文化血脉的版图。边疆曾是落后的代名词,今天的西双版纳正在逐渐承载着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成了世界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亚姗是农垦人的后代,具有回族和哈尼族血统,这个“阿布”(哈尼语“姑娘”)的诗歌在静候知音。
亚姗和她的诗歌在北纬21度的“勐巴拉娜西”,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2018年9月6日
●
雷平阳,云南昭通人,现居昆明。著有多部诗集和散文集。曾获鲁迅文学奖。
● 马亚姗,《西双版纳报》记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
“傣乡诗社”创建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