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仄里怀念一位老人
▲ 马晓鸣
癸巳年夏秋或更远,一群人为了一位也故石阡文化名人遗作,或搜集诗文、或打印校对、或择选编排、或联系出版等,此情可鉴,此义可铭。
李鸿恩先生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生差不多是右手算盘、左手诗词。其身世与性格,墓碑之联曰“德配为范,才配为范;文如其人,诗如其人”。斯人也去,后世仰慕。
与李老未曾谋面,但见诗如见人,在他的平仄中流连,余才学疏浅,却感慨万千……
诗词乃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千百年来,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佳作。纵观李老诗词,如《咏史》、《端节怀古》、《五老屏山》、《生查子·重九咏怀》等,饱蘸深情的笔墨中有李白狂放不羁之血、有忧国忧民杜甫之骨,或对壮丽山河之赞、或对祖国人民之情、或对文朋诗友之爱、或对人生意义之悟。“国家多难此称觞,一介书生虑万方。半壁河山留夕照,满城风雨近重阳……安得长戈挥日落,宁为玉碎与偕亡”(节选《感时》,创作于1944年秋)。那蕴涵在诗词中的崇高品格、美德与气节,感人至深,引人共鸣,给人启发、予人力量。
李老在他的《咏落花》中写道“莫怨东风无力气,荣枯两事本寻常”。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盖愈穷而愈工。然则非诗能穷人,乃穷者而后工也。”诗人往往在逆境更能感受人生与生活之真谛,故所写之诗由情发、由心生,才有震撼之作。
余一直喜欢古诗词,因其文字精炼、空间万千,后来却走上习新诗之途,浪得“诗人”虚名。诗言志,也言情,在表达诗人志向的同时也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君子根植于土,心系于民。石阡是李老的故乡,文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于故乡深情的吟唱,令人陶醉、使人神往,如咏温泉八景、太虚古洞、五老屏山等诗句,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画卷和一幕幕人文典故。
石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若思接千载,在石阡大地,演绎了无数悲喜壮烈的历史故事,同时产生出许多大气豪迈的文学作品。李老在他《咏温泉八景之武侯故址》写道:“将星遽落陨秋风,浴日泉边祠祀崇。春草盈阶缘自碧,夕阳满树为谁红?三分鼎足开图始,五丈源头尽瘁终。两表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英雄。”此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其对武侯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与追思。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在字字珠玑、满纸余香的诗词里怀念一位老人,只能想象他的慈祥、谦和、低调……为老先生对诗词孜孜以求的痴迷所感动,故肃然起敬。
盛世修文。余如此理解:这本文集不唯是李老的,它传承历史、激励后人。在中国文学各种体裁中,惟有诗词影响最深、流传最远。古往今来的诗篇,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李老的大作,同样会驱策更多的人向前、向上。
若真有九泉,先生定会在黄土之下满含笑容。
(2013年中秋于青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