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二胡制琴师的苦恼

(2010-03-13 20:54:14)
标签:

文化

分类: 昨日新闻

一位二胡制琴师的苦恼
一位二胡制琴师的苦恼

◆ 马晓鸣 文/图

   又是一年李子花开,一缕春天的阳光洒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杨大军老人从架上取下一把二胡,轻轻地拭擦上面的灰尘。
   现年60岁的杨大军家住石阡县汤山镇香树园村洋溪村民组。
   门前的那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父亲拉二胡的声音曾经悠扬婉转,仿佛他还在人世。杨大军是听着父亲演绎的二胡声长大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都在为了吃饭奔忙,杨大军没有继承父亲的业余爱好。
   二胡悠扬的声音尘封在杨大军的记忆深处。只读了几年书的杨大军最终选择做一名木匠,在农活的间隙用自己的手艺和汗水换取微不足道的报酬。1988年,他随儿子来到江苏省苏州市打工,后来儿子改变了想法,不忍心让其打工。一天,杨大军在苏州市街头漫无目的的散步时,被“苏州市天吉琴行”这几个大字吸引住了,尘封的声音在他的记忆深处喷薄。
   杨大军心里想:一是自己对二胡情有独钟,二是在我们遥远的家乡只看见有二胡出售,但没看见谁会制造二胡的。在征得儿子同意后,杨大军进入了“苏州市天吉琴行”,拜名二胡制作家王玉龙先生为师,开始了他的二胡专业制作生涯。琴筒、琴皮、琴杆、琴头、琴轴、千斤、琴马、弓子、琴弦……有着木工基础和二胡制造悟性的杨大军对每道工艺都认真刻苦的学习钻研。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二胡制作的技艺。一同学习制二胡的师兄师弟都走出了天吉琴行,但杨大军仍然不愿意离开,他对师傅说:制二胡的精湛功夫在制造外,我要和您们多交流,从中感悟另外的东西。于是,他在天吉琴行干了整整一年。
   1989年,杨大军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他的“佳音琴行”随之开张了。开始那几年很艰难,他去兜售二胡时,人们不相信是他制造的,还以为他是个二手贩。杨大军一边继承传统制作工艺,一边对其外形、琴筒、琴杆等工艺进行改进。年年岁岁的摸索和创新,其制作的二胡外形优美、手感舒适、音色淳厚、音质纯净。但由于自己疏于推销(他的销售渠道主要是靠一个传一个的方式进行),杨大军的二胡产品销量很少,每年只是10把至40把不等,但他一直坚持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中他没有再去做木工活、也没有去干其他可以挣钱的事,因为他已经对二胡制作着迷了。2009年他卖二胡收入了2万多元,让他很是激动了一阵子。
   让杨大军很欣慰的是,这些年,他的二胡走出了省门,远销到了云南、四川、重庆、湖南等周边省市。他还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胡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家、指挥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曾健雄先生制作过二胡。同时,在2009年香港器乐大赛中两位选手用他制作的二胡获得了优秀奖。
   说起来,儿孙满堂的杨大军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了,但他却一直倾情于他的二胡制作,他说,不是为了换几个钱,而是想让更多的人使用到自己制作的二胡,同时割舍不下这几十年的感情。
   当夜幕降临,杨大军会偶尔坐在自家的楼上,面对浩瀚的夜空,用自己的二胡演奏几曲他熟悉的曲目。他说用这种方式可以释放这些年的牵牵绊绊。
   很多时候杨大军很纳闷:在贵州,制作二胡的作坊和厂家少之又少,二胡的市场供求应该很有空间,自己制作的二胡全是纯手工,其质量与其他相比并不差,为什么很难走出去呢?

   “自己制作的二胡为什么很难走出去?”像一道无形的沟坎,把杨大军挡住。

    题图:凝视着一把二胡,杨大军陷入了沉思。

 

 一位二胡制琴师的苦恼
 杨大军在他的“佳音琴行”守候佳音。


一位二胡制琴师的苦恼
杨大军在制作二胡。


一位二胡制琴师的苦恼
在制作过程中,杨大军一丝不苟。

一位二胡制琴师的苦恼
制作二胡也是力气活。

一位二胡制琴师的苦恼
杨大军在演奏二胡。

                                                       采写于2010年3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