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纵笔挥书兴正酣

(2009-06-18 15:16:47)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散文

     纵笔挥书兴正酣
        —— 向彬博士书法赏析之只言片语
                   ◆ 马晓鸣
   
    我看见了天马行空,然后才看见向彬的。
    向彬乃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书法博士,聊城大学书法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书法教学法研究》等项目主持人。
    向彬师从徐悲鸿先生之子徐庆平教授,作为目前我国书法专业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我一直试图用我浅陋的文字去与他清新遒劲的一纸清风相逢。
    感谢网络,让我们天涯咫尺。纵笔挥书兴正酣

    如果时光倒流,沐浴着上世纪风雨的向彬正在湖南省新化县的青山村里吐纳那方青山绿水……嘀嗒之间,从小迷恋书画的向彬一步一步从新化走到了长沙并抵达京城。
    纵笔挥书兴正酣。二十多年的书法学习,向彬几经迷茫,名帖如云,书论玄深,不知道究竟师从何帖。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得到欧阳中石先生的点拨,向彬一头扎进“二王”书法的世界中,并穿朝越代、痴迷地吸收着历代书家的营养和力量……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王羲之研究所所长张传旭博士这样评价他:“向彬对王羲之《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兰亭序》、王珣《伯远帖》的理解与把握眼光敏锐,得心应手,与历史上大家的临作比毫不逊色。”学之悟之的向彬,此时的书法作品一改旧日风格,运笔自然、俊逸洒脱;豁然开朗、风光无限。向彬坚信:取法“二王”是千古不易的书法学习之路。
   “我一直以这样一个尺度衡量着自己的书法学习成绩:能比较准确地临摹出古代名作,可以说入门了;能沿用古代某家的风格来进行创作,可以说继承了;能将前贤的诸多营养变为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并能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成功了”。向彬在《入门·继承·成功——我对书法学习三步阶梯的理解》一文中这样阐释。故向彬将书法定位为“法意两从容”。由表及里,“法”乃书法之基,“意”乃书法之魂。临摹入门和继承创作不过是某家的思想,是表象的“法”。而真正的成功要具有自己的精气,是内在的“意”,此乃众书家力挺的高度,向彬潇潇洒洒地走在这条路上。纵笔挥书兴正酣
    打量向彬的书法,其作品弥漫的是一股儒雅之气,灵动俊逸别有洞天,干净利落且力透纸背。在物欲横流、书法商人不断涌现的当今,向彬却躲进自己的城堡沿着自己的脉络和路径精心构筑自己的书法王国。如何让线条表现出万象之美、如何让作品震慑观众的心灵?向彬说首先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抵挡诱惑,潜心学习古代的经典作品。于是,我们随手抽出向彬其中一幅“无味之味”的作品,只要细细赏析,一缕缕特有的儒雅静穆之美便四散开来,好像要荡涤我们身上及内心的不安和匆忙。在他的多幅作品中,这种奇妙的感觉常不呼自来。
    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傅山说:“作字先作人”,向彬已彻悟至极。在向彬看来,决定书法格调的高低除了内心沉静,书法家的学养和人生境界很是关键,因为这样的气场决定着线条的走向。难怪他虽不信佛,但《心经》中的空色观常令其沉思和感悟,还于近日潜心书写了三遍《心经》……因此,博览群书和升华人格境界成了向彬每天不可或缺的功课。
    几回梦里拜羲之/笔法难求字未奇/何日觉来开妙境/长锋短颖两相宜/(摘自向彬诗句),从中可见向彬一心向字的心路历程。向彬有一个观点,要做一名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名文人,最好首先是一名诗人。他做到了。他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的诗词不仅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关注国家的命运。在《梦苏堂答谢叶先生》一诗中,向彬这样写道:只问心安不问名,诗书写罢两无惊。纵然满纸生生气,都是多年切切情。个中境界和虚怀若谷的情怀已历历在目。在近日创作的《汶川颂》一诗中,向彬笔锋一转写道:去年巴蜀山河恸,此日川西喜讯多。座座高楼如笋起,丛丛闹市若星罗。宜将噩梦抛霄汉,敢取豪情唱壮歌。试看中华儿女志,从来放胆遏风波。在祖国和民族遭遇灾难时,向彬的诗歌站了出来,敢取豪情唱壮歌!左手诗歌右手书法的向彬一边浅吟低唱一边尽情挥洒。诗歌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向彬的诗以书为内涵,书以诗为外观,诗中有书,书中有诗,向彬的诗歌与书法实现了自然的浸润,使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得以飘逸横生,直教人忍不住双手击掌。
    向彬为什么号“梦苏堂主人”?其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梦:某夜梦中,于一古店见一巨笔,上刻“苏东坡之笔”,甚喜,遂取之,循一别径疾走,回顾身后,竟无人追取,窃喜之时,忽梦已觉……此梦虽过多年,然梦境如昨,遂以此梦,取书斋名曰“梦苏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向彬的世界里,书法已差不多成为他的全部了。在京博士求学生涯中,向彬说他很愧对儿子,长长的三年儿子已从顽皮的儿童变成了懂事的少年,短短的三年向彬已完成了自己书法路上质的飞跃。行走在书法的路上,向彬深感欠亲人师友的情太多……有所失就有所得,向彬在这些感伤中收获着感激——这就是书法的力量。纵笔挥书兴正酣
    徐悲鸿先生的四位子女中,徐庆平是惟一继承父业的。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向彬于200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美学专业书法博士学位后,得到了导师徐庆平先生的言传身教。“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的此言是徐悲鸿先生一生的治学态度,徐庆平先生用其父的模式来期望自己的学生能成为诗词书画皆精的人才。向彬深知美学、哲学是研究书法的基础,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以深厚学养领字是书界的真谛。于是向彬在其门下刻苦求学,不负厚望,深得徐庆平先生赏识。或许是秉承了大师徐悲鸿笔下的影子,向彬的书法也突现一种徐悲鸿先生画马的奔腾飞跃、气吞山河、变化万千。
    如今,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向彬著有《吴门书派研究》、《中国书法家全集·文徵明》等七部著作。《人民日报·大地》、《北京日报》、《齐鲁晚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收藏》等刊发其书法作品,作品被国内的一些博物馆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台湾、香港等地的友好人士收藏。向彬的书法作品早已是一字值千金了,但他处事低调深居简出,不拿名家的派头指点江山,他常常告诫自己并铭刻于心:“守住无名,便可专心练字”。
    在这个夏天,向彬已圆满结束了他的博士求学生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写道:“如何才能更为全面地研究我国古代的书法教育、真正弄清古代书法传承的具体情况?如何从书写技能层面和艺术教育层面对我国古代的书法教育作出深入的探讨,揭开古代书法家成才的密码?是我下一步要完成的事情。”
    向彬,纵笔挥书兴正酣的向彬,别有诗潮滚滚来的向彬啊。
    约定今夜,让我们的双手穿越万水千山紧紧相握。

 

     图片说明:

     图1:向彬(左)与导师徐庆平先生及其母亲廖静文(徐悲鸿之妻)女士合影。

     图2:向彬书法作品“无味之味”。

      图3:向彬随导师徐庆平先生山东之行而作(半生造化半生缘,笔墨千秋代代传。况复追随徐院老,披襟畅意共陶然。)。

                                 

                                     2009.6.16-17于贵州石阡县城五老峰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