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旅游崛起元素之我见
◎
特约记者
马晓鸣
旅游业过去一直被称为朝阳产业,意味着是一个有发展希望的产业。而如今,在某些地区,旅游业不再被称作朝阳产业,而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产业、支柱产业和牵动产业,那里不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而是一方水土养富一方人。
两年多来,石阡县旅游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该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42.32万元。与自身相比,石阡是跃上了一个个新台阶,但与其它县市相比,仍还有一段距离。
实际上当今旅游己不再局限于过去人们意识中的游览名山大川,而是包涵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如何将石阡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该是以后工作的着力点。
休闲度假游己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消费需求为我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年“五一黄金周”,该县旅游局通过对石阡县各景区辖区接待人数和收入的调查,该县绝大部分游客是慕温泉而来,城南温泉景区和凯峡河温泉景区游人数占全县旅游人数的1/3以上,它表明了石阡县温泉产品是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在全区、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若能做好“群”字文章,把石阡建成中国温泉之都、温泉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就可能实现石阡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楼上古寨正成为石阡县“乡村旅游”的卖点。体验乡土乡情,追求回归自然,是目前旅游者对于旅游新产品建设的一种要求,他们需要远离城市喧闹。楼上古寨古朴动人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一年四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村民在为前来游玩的客人提供方便的同时已搭上了“旅游致富列车”,村民年仅饮食收入达1万多元越来越多。但是,在该县许多景点,缺少有规模有档次的旅游商品,没有真正形成消费市场,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的效果不太明显。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现有的东西不值钱,游人口袋里的钱在我们这里找不到花处。
发展旅游业要有一个权威性的统筹规划,不能今天说这里重要,明天说那里如何,应将各个景点串起来最终形成规模和品牌。下步应继续突出做好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工作,政府主办的节庆活动要进一步突出旅游宣传功能,民间举办的节庆活动要通过引导进一步向旅游者开放,更好地方便旅游者观赏、参与、考察;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旅行社、专家、记者来考察、采风,同时充分利用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来宣传、展示该县旅游业,要探讨学习运用大篷车、民族民间演出等新的方式到重点客源地进行宣传促销;县、区内的新闻宣传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营造更为浓厚的旅游气氛。同时继续抓紧旅游教育培训,旅游培训一方面应扩大到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负责旅游管理工作的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导游人员、饭店服务人员和民族村寨解说员、管理人员的培训。
旅游业讲究的是唯一性和特殊性。只有唯一的、特殊的才是有生命力、竞争力的。如果我们的旅游宣传不注重自己的特色,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很难让外界知道石阡。因此,要结合石阡县资源实际,全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该县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温泉资源、楼上古寨、鸳鸯湖等景点,其它地方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在开发利用时就要在“特”字上下功夫。旅游行业有一个发展的公开秘密是:“三分景七分推”,而许多地方却是“七分景三分推”。石阡才成功举办“中国温泉之都——石阡风光风情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下步仍然可考虑举办以石阡为背景的、全国性的、别出心裁的活动,借力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因为扩大知名度是旅游宣传的着眼点。
如果没有文化元素的渗透,发展旅游业会显得索然无味,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我们都能从山水间中嗅到不同的文化气息。该县应继续挖掘收集整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加快对木偶戏等民间艺术的抢救,启动夜郎文化、石阡茶文化的挖掘探讨,大力开发温泉群文化、生态文化,突出城市房屋建筑风格,不断丰富石阡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发展旅游业需要钱,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一语破的:“只要有魄力,钱就在你的脑子里,现在不是缺钱,是缺人才。”
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但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淀的产业,因此,应从石阡县实际出发,旅游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富民;我们要发展的,不是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旅游业,而是能够长期可持续富民的旅游业;必须打破“以量取胜”的束缚,不盲目追随别人的发展方式,而是认真借鉴别人的成功与失误,以创新为主题,打好旅游这张牌。力争几年内把石阡初步建成一个“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公园县、疗养县、旅游县”,逐步将石阡打造为黔东旅游圈中心枢纽。
*
原载《铜仁日报》2006年3月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