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的“四大天王”
——记石阡县喜洋洋乐队
◎ 马晓鸣
三棵杉树一样长
砍棵杉树起厢房
起了厢房打花窗
打起花窗好望朗……
在街头或舞台,四名身着黑衣黑裤的青年边拔弄手中的乐器边放声歌唱。石阡县城及该县其它乡镇的群众早对这四名青年及歌声是耳熟能详了,这支乐队就是石阡县喜洋洋乐队。
2002年秋的一个夜晚,在石阡县城某舞厅,美丽的霓虹灯伴着淡淡的音乐在流淌。在舞池一隅,四名青年正聚在一起商讨筹建一支乐队,他们是石阡县城最早开舞厅的张燕,汤山一小音乐教师蔡建新,县畜牧水产事业局职工黄大润,常年在外漂泊的流浪歌手杨大军。四人因为是音乐爱好者,在多年前都是好朋友了。他们认为,经过这些年对音乐的痴痴迷恋和积累,要组建就要建一支石阡县城最前卫的乐队。于是,四人筹了三万余元钱,去贵阳买回了一些必需的乐器,在四人的忙碌中,“喜洋洋乐队”就要临盆了。那一年,石阡县城已有两支乐队了。
2002年9月18日,喜洋洋乐队揽到了首次业务——县城一老人办生酒请他们去助兴。那天,四人身着统一服装,留着各具个性的头式在街头拉开了阵势,在主人家阵阵鞭炮声中他们边伴奏边演唱。过往路人看着这些不太熟悉的面孔,听着那动人的歌声,还以为是主人家去其它地方请来的乐队,当得知这几名年青人就是本地人时,更是啧啧称赞……喜洋洋乐队在石阡县城一炮打红了。
在石阡县城,群众若遇红白喜事,有请人吹唢呐的习俗,自从喜洋洋诞生后,办红事喜事的人家请唢呐的就少了。一时间,喜洋洋乐队的四人就成了大忙人。“订单”纷纷扬扬的飘来,直至如今仍是如此。
乐队四人中,只有蔡建新系统的学习过音乐(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其它三人都是因爱好才半路出家的。在空闲时,蔡建新家就成了四人的教室,他们总会为一首歌的唱法争执到深更半夜,总会为一个舞台动作闹得面红耳赤……在无数次的排练与交流中,四人的友谊随着音乐而紧紧绑在了一起。
他们逐渐的意识到仅去翻唱别人的歌犹如炒现饭,能否在石阡民歌上打打主意?蔡建新带头不断在花桥、汤山等地寻访会唱山歌的老人、搜集山歌、挖掘整理原生态的石阡民歌。于是,喜洋洋乐队有了《打起花窗好望郎》、《小小竹杆撑大船》、《太阳出来绿阳阳》等经改编的石阡民歌。
冬季,是群众各种红事喜事最多的季节,也是喜洋洋乐队最忙的时节。因县城的广大群众只是在影视上看见过乐队的演出,只要喜洋洋乐队出场,他们都会驻足围观,并鼓掌喝彩,在他们心目中,喜洋洋乐队的四名青年就是他们心中的“天王”。
喜洋洋乐队曾在2003年秋天的两个月中连续演唱了60场,每场要唱约5个小时,在口干舌燥的煎熬中,他们仍然执着卖力。蔡建新、黄大润因要上班,乐队还请了两名特约歌手随时顶班。邻近的玉屏、铜仁、江口、沿河、思南、余庆等地的群众或客商常慕名前来请他们去演唱助兴,每次出场费500元至4000元不等。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他们还明确了专人管帐、管钱。乐队成员之一的杨大军说:“以前四处漂泊唱歌,一年到头没挣到几个钱,如今在家门口每月轻轻松松可挣千把块钱。”
今年,喜洋洋乐队为石阡人民争了光。在“多彩贵州”大赛全省复赛中,喜洋洋乐队虽以0.02分之差未进入总决赛,但给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一些评委称为“独具特色有潜力的民间乐队”。在全区民族文艺调演中,该乐队代表石阡县捧回了三等奖等。该乐队为备战两次赛事,推掉了多场演出,他们告诉记者:只要能为石阡争光,我们乐队损失点值得!
记者去采访那天,乐队几人正忙着联系车去本庄镇演出。队长张燕说:“目前乐队虽然在外有了些小名气,但我们仍觉得更需提高质量,打算从舞蹈、方言小品上下功夫,为乐队多增添演出内容。”
末了,乐队四人请记者在报上转达他们的心意:向其一直关心他们成长的各级部门及广大群众真诚的道声“谢谢了”!他们将永不散伙,争使喜洋洋乐队在石阡、在全区、在全省大放光彩。
*
首发于《今日石阡》
2005年10月12日,后多家媒体登载。
题图:舞台上的喜洋洋乐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