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者的征途
——《脚印漂泊》序
◎
马仲星
《现代汉语词典》对“脚印”一词的注释是:脚踏过的痕迹。对“漂泊”一词的注释是:随波浮动或停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晓鸣贤弟的这本《脚印漂泊》集子,是他多年追觅新闻和文学征途中的点滴再现。走进这本集子,我们就走近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一步脚印一支歌。
与晓鸣相识差不多10年了。10年间,他先受聘于其老家石阡县青阳乡当乡干部、再漂泊广东打工、后进入铜仁日报社任编辑记者、2005年夏天考入石阡县报社。一路走来,晓鸣很不容易、很不简单。
这些年,在铜仁地区新闻界,晓鸣算是个角色,这缘于他对社会新闻的捕捉和把握。如发表在《贵州日报》上的通讯《受困的学子》,在全省引发了一场“关于见义勇为基金奖励”的讨论,省内外社会各界向受困的学子伸出了援助之手,助其渡过了难关。缘于此,中共贵州省委政法委成立了“见义勇为基金委员会”,贵阳市出台《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办法》等。他发表在《贵州都市报》上的系列报道《捡垃圾卖也是就业》,该报道以残疾大学生杨泽林在就业时遭拒进行追踪,引起了铜仁地区残联和贵州省残联的重视,使杨泽林找到了工作。该报道环环相扣、文笔清新、一目了然。并提出了残疾人如何与健全人一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的权利问题,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晓鸣以他的方式向我们绘出一件件令人耳目一新的篇什。
晓鸣考入石阡县报社后,我曾私下担心:他是否适应时政新闻的采写?谁知不久,就在《当代贵州》杂志上读到了他采写的《石阡:大开发带来大变化》,整篇通讯气势磅礴、详略得当,真实再现了石阡县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巨变。还得知他采写的《大火吞噬乡村小学
两百学生被迫辍学回家》一文引起了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蒋崇安,中共铜仁地委书记杨玉学,铜仁行署专员谌贻琴和石阡县四大班子领导的重视,使石阡县青阳乡大坪小学获得了近20万元的捐款重建校园。后来,又读到他采写的《镜头拉动石阡旅游业》、《120幅作品与N个50万》等新闻稿,在这些作品中,晓鸣一改过去的文风,凸现出了对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熟练高超的驾驭能力。
晓鸣是一个富有新闻敏感性和职业责任心的人。而今眼目下这两者兼备的人已有些“四顾茫茫”了。我认为这充分体现了晓鸣的坚持、操守和功力。
如果不是专心于新闻采写(晓鸣有时一个月竟发稿70多篇),晓鸣在文学方面或许会收获更多,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他的散文《阿雪,天堂可好》和发表在《梵净山》上的组诗《马晓鸣诗选》,字里行间的那种空灵和跳跃,可看出他不凡的文学功底及悟性。但不知为什么,他在文学这条道路上是时走时停,没陷入其中,也许是他的幸运。
《脚印漂泊》里收集的文章,是他从已发表的两千多件新闻作品中筛选出来的,这些作品曾获过“全国少数民族新闻奖”、“贵州新闻奖”、“铜仁日报新闻奖”等殊荣。如何改进新闻报道?关键是做到“三个贴近”。晓鸣在新闻采写中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这本集子里的是精品力作?是应付之作?有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本书的读者会心中有数的。
在新闻采写中,晓鸣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憾,好在他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相信他在不懈追求中就会不断地完善。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晓鸣继续写出更好更多的新闻作品,为宣传石阡、为宣传铜仁再创佳绩。这是我们的期待。
■
2006年4月9日于铜仁市花果山
▲
马仲星系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铜仁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