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铁巧变“轻便型脱粒机”
研制成果前所未有——
专利申请费难住“农民发明家”
本报讯
一名小学未毕业的农民,发明了一种新型稻谷脱粒机。面对专利申请费用,他却是一脸愁容。
现年53岁的农民杨胜祥,家住铜仁市坝黄镇木弄村。4月19日,记者见到了这位被村民称为“农民发明家”的汉子。尽管小学都没读毕业,但杨胜祥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桌子、板凳、折叠椅等小家具,有时也维修和改装一下家里的旧电器。逐渐地,村民们认为杨胜祥“心灵手巧”、有些“小聪明”。
说起发明这种新型稻谷脱粒机,杨胜祥坦言是巧合。1998年夏,那时他还在浙江省宁波市打工,一天,他听工友们说当地卖的一种小型电动机很畅销,由于电动机携带轻便,杨胜祥考虑到买些电动机回乡转手可赚点钱,就毫不犹豫将打工所得的全部钱买下40多台电动机。没想到带回来的电动机经四处推销仍卖不出去,原以为可小赚一笔的电动机成了一堆废铁。
那段时间,杨胜祥的心情低落极了……当时正是收割稻谷的季节,村民们多是用人工打谷(部分是用半机械农具脱粒),既费时又费力。何不把这些卖不出去电动机装到脱粒机上﹖灵感突现的杨胜祥好像看见了希望的曙光,经过几年反复实验、改进,2002年,第一台“电瓶带电动机”运转的脱粒机样机在杨胜祥汗水与期待中终于问世了。2003年9月,在铜仁市农机中心和铜仁市科技局举办的“水稻机收演示”会上,杨胜祥改进的新型稻谷脱粒机引起关注,只有32公斤重的新型稻谷脱粒机名声大振,人们对这名特殊的农民刮目相看了。
这两年里,每到稻谷收割季节,附近的村民都会排着队到他家租借脱粒机。据杨胜祥介绍:这种脱粒机只需租个电瓶就能带动电动机不间断运转10多个小时,工时比脚踩的那种缩短了一半以上,不但省力、省时,还很安全。2003年12月,杨胜祥在朋友的指点下通过贵州省专利服务中心电脑信息库检索,确认了自己研制的成果前所未有,可以申请国家专利。杨胜祥迅速到贵阳专利代办机构咨询,结果却让他望而生畏:光是申请费就要1480元加上请代理人写专利申请、缴纳审查费、检索费等费用,对他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杨胜祥还用一个本子满满记了一本关于如何申请国家专利的相关问题。
杨胜祥说,目前全家人的收入只够维持生计,尽管相信自己改进后的这种脱粒机市场前景不错,但面对申请专利的各种费用,杨胜祥却高兴不起来。有好心人曾对他说,你的发明旁人一看可能就会,不抓紧时间,也许别人要抢先申请专利。
(本报记者 马晓鸣)
*
原载《铜仁日报》2005年4月21日等
▲
金黔在线、新华社等针对杨胜祥所遇尴尬,登载了《专利申请“难产”
发明人:我的心痛几时休》。如今,杨胜祥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