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铜仁的补鞋匠哟

(2008-05-01 13:31:16)
标签:

文化

分类: 《脚印漂泊》专辑

 

写在前面的话:   
    在铜仁市城区的一隅,零星的分布着靠缝补鞋为生的人。
    这是一道并不美丽的风景。
    为了生存为了梦想,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城市的天空下低头耕耘。
    也许难走进他们,但我们可以听听他们的故事——

 

铜仁的补鞋匠哟

 

                                 铜仁的补鞋匠哟

                              ◎ 本报记者 马晓鸣  文/图


                                ■ 夫妻互唱缝补生活

 

    一架补鞋机、一台配匙机、几把皮鞋刷、几瓶鞋油是他全家谋生的工具。黄建新与妻子杨彩云并排坐在街道边,打量着来来往往的人。如今,黄建新一家4口人已有3人来到了铜仁城区。生活的重担无形地把他压得直不起腰。这位家住铜仁市坝黄镇长坪村的汉子来铜仁城区不觉已是8年。
    时光可以冲远旧事,却冲不淡1995年6月底的那场洪灾,黄建新家中的房屋被泥沙冲坏,河边唯一的一丘水田也面目全非。之前,黄建新与妻子杨彩云边打理农事,边做着小百货生意,日子倒也安稳,可那场洪灾把他们的梦冲得破碎纷纷。
    1995年初秋,黄建新来到了举目无亲的铜仁街头,他想在这里找份活干,挣一点钱修房、买米、送孩子读书……家中有老有小,若有三病两痛难以照料,他不想背井离乡得太远。初秋的铜仁乍凉还暖,连日来寻找工作均不遂人意早令他心如严冬。后在同乡的指点下,他买来了补鞋机及补鞋材料。为了节省拜师学艺的钱,他每天都空手来到其它的补鞋摊上悄悄学艺。
    开始挑着这些工具从出租屋走出来,黄建新觉得有千万双眼睛盯着自己,坐在街道边也是低着头守候顾客,生怕见到熟人。早上天不见亮起床,下午快黑了收工,风雨无阻。欣慰的是每个月下来总有300余元的毛收入。每到农忙季节,黄建新又急着往家里赶,那里有他的亲人也有他的土地。那时铜仁城里补鞋匠少,需补鞋的又多,不几年,黄建新就挣足钱修复了家里被毁坏的房屋,开垦出了被泥沙覆盖的稻田。
    2001年春,妻子与儿子也来到了铜仁。妻子刚来时做点水果生意,现在,她一有空闲就到丈夫的补鞋摊前一起挣一点擦皮鞋的钱。儿子就读于铜仁市职校,花销很大。把妻子和儿子带到铜仁,黄建新自有他的打算:妻子可以在出租房里为父子俩做家务,让他们能专心地做工和学习;把儿子带到铜仁是想让他早日接受新鲜的东西,日后有个奔头。家的氛围有了,可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七八百元,而支出则要四五百元。黄建新说每个学期光是两个孩子的书费都需近千元,他实在是想把在老家读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也带过来,担心开支不起才作罢。
    他不喜欢与顾客讨价还价,难怪在地区卫校门口这一段,黄建新的“老顾主”算最多的。谈及有关部门要收取占道费、卫生费等,他认为每个月交几十块钱有些想不通。
    黄建新与杨彩云似乎已累得没有了太多的愿望,就只想这样做下去。每当想起在市职校读书的儿子和在乡下老家读书的女儿,他们感到很内疚。

 

                               ■ 湖南师傅难舍铜仁

 

    铜仁市内补鞋的不就是一、二十人吗?从千里之外赶来的我为什么就碰不上好运?挣钱为什么就这样困难……
    李中华在认为是第二故乡的铜仁街头,守候着自己小小的补鞋摊,总会在心底发出这样的疑问。
    家住湖南省邵阳县王金乡大坪村的李中华,湘音中夹着明显的铜仁腔调,来铜仁已是14年了,这方水土养育着他也改变着他。当初他是怀着轰轰烈烈干一番的思想不远千里抵达铜仁的,谁知最终只得挑着简单的补鞋工具在铜仁城区穿梭,他的身影还在铜仁市的坝黄、川硐、谢桥等乡场或村庄出没过。现已不比当年,快40岁的人了,挑着这些工具已迈不动步子,只好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坐在街边,静候顾客。
    刚刚选择补鞋生计的时候,他是这么想的:每个人都要穿鞋,鞋子都得烂,烂了都需补,这营生是细水长流,做得。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补鞋了,有些人等不到鞋烂就扔了。每天的进账20元、10元、5元、2元不等,每个月的生活费、房租费、水电费、占道费、卫生费等开支令他头疼。
    李中华的家现已分成了三处,自己在铜仁,妻子在湖南省东安县打工,两个不足10岁的小孩随父母在乡下生活。李中华多次想把妻子接到自己的身边好有个照料,但她到铜仁来又能做什么呢,自己的收入难养活她啊。偶尔往家里打打电话问问孩子及父母是否安好,但长途电话收费高,不可能在电话中有太多的倾诉,更多的是隔着千山万水思念他们。在李中华看来,铜仁也成了他的另一个故乡,想到别的地方谋生时,又放不下或是放不开。
    每年也就春节和收割稻谷的时节回家一、两次,一年只有春节时可以与妻子聚几天。李中华与朋友们自嘲说他们是真正的“牛郎织女”。今年春节回家,当李中华提着几大包编织袋走到家门口时,4岁的小孩竟望着他问叔叔要找谁。李中华紧紧搂着孩子不知说些什么才好。
    李中华的生活轨迹很简单,天亮出门,在街上随便吃点粉或盒饭当早餐也当午餐,天黑收工时就回到出租房里打开蜂窝煤炉煮饭,晚上若没感到累,就在出租房的主人家里看看电视。他没有上街的习惯,除非补鞋的材料用完了。在远离故土和亲人的铜仁,他最担心的是生病了没有人照料。
    补了10多年鞋的李中华没有想过何时不补鞋何时离开铜仁。
    坐在春阳灿烂的午后,阳光把李中华脸上的皱纹雕刻得越显明朗。

 

                              ■ 走出高墙想开鞋厂

 

   “想要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歌常常在阿德的生活空间弥漫。这位土生土长于铜仁市城区的男子如今已42岁。曾因年少失足,在贵州省第一监狱的高墙内度过了整整18年。阿德补鞋的历史不足两年,可他的手艺却令人折服。
    2001年6月28日,刑满出狱的阿德回到了阔别18年的铜仁。眼前的铜仁已不是18年前的那般模样。看着林立的高楼、川流的车辆、来往的人群,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和陌生,阿德难以适应这繁华热闹高墙外的世界。时过境迁,他的父母早已作古,家不复存在了,是二姐接纳了他。
    阿德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他在监狱里是做皮鞋的师傅,出狱的前夕激动不已——他打算出去后就开个小型的皮鞋厂,然后娶个妻子,过正本正份的生活。
    开皮鞋厂需要钱,二姐和二姐夫又都是下岗职工,二姐夫还到珠海打工,阿德在铜仁可以依靠的亲人难以支持他开厂,幼时的伙伴早已成家立业,与许多人也形同路人,阿德也不想找他们。每天在二姐家白吃白住有些不好意思,他便决定找点事做。
    询问了许多地方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阿德心想:暂时不能开皮鞋厂,补补皮鞋该不成问题吧?2001年9月初,二姐为他买来了补鞋机,阿德踏上了自力更生的第一步。
    阿德说开个小型的鞋厂有五六千元钱就可以上马,但这笔钱要何时才找得到﹖他心里没底。前几天,他每天的收入是3至4元,有天才收入7角钱,好在吃住都在二姐家不需交钱。尽管如此,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的皮鞋厂一定会开张的。
    他很少去设计或者想像婚姻,但他渴望着自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哪怕是一间草房,累了困了伤了时可以在那里疗疗伤。高墙内磨去了他的18年光阴,他想拼命补鞋挣钱,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时,阿德也感到很无奈,用喝酒,抽烟也浇灭不了心中的痛楚。
    “现在我最怕的是年纪原因影响了自己前进的步子,怕有一天可以开厂了却又年老体弱。我曾经失过足,那是昨天那是我的过去,我不希望人们总把我当成坏人来看……”
    走出好远了,阿德的这番话仍在记者的耳边回响。

    题图:铜仁街头的补鞋匠
     
    * 原载《铜仁日报》2003年4月1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