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遭尴尬(系列报道)

(2008-05-01 12:44:46)
标签:

文化

分类: 《脚印漂泊》专辑

 

                           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遭尴尬后 ——
                             “捡垃圾卖也是就业”

 

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遭尴尬(系列报道)

    本报讯  一位大学毕业生在参加竞聘中,因小儿麻痹症留下的残疾(右腿行动不便)而在报名时遭拒。面对人生的抉择,他泰然处之:走上了捡垃圾卖的道路。
    9月8日,来自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新阁村的杨泽林向记者诉说了他坎坷的经历:现年36岁的他出生于一贫困的农村家庭,3岁时一场大病后他的右腿就比左腿短了些,导致行动不很方便。杨泽林从小很懂事,读书也用功,家里东借西凑学费勉强送他读完高中……他无缘再继续上大学。1989年9月,闲在家中的杨泽林成了该村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尽管代课教师的收入低、工作苦,他却整整干了13年,其间多次受到学校及镇、县的表彰。2002年,为了圆自己压在心底多年的大学梦,也为了扎根山乡从事教育,他考入了铜仁电大中文班。
    杨泽林在电大读书期间,主要靠在家务农的弟弟资助,地、县残联得知其处境,也向他伸出了援手,他的事迹感动着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并纷纷向他捐资捐物,他自己也利用课余打短工、采写新闻挣些生活费。盐水泡饭、喝自来水充饥是杨泽林在校园里的公开秘密……2004年7月,杨泽林好不容易领到了一本大学毕业证书。
    8月29日,杨泽林满怀信心到印江自治县社保局报名参加教师竞聘,社保局的领导对他说:省人事厅有文件规定,像你这样的残疾人不能参加竞聘……杨泽林经过反复思忖,于是,他来到了铜仁市请教一捡垃圾的老乡,干起了捡垃圾的活。杨泽林告诉记者:开始捡垃圾时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自己毕竟是大学毕业生,现在已习惯了。
    记者在采访时还得知:杨泽林在2002年7月曾当选为贵州省第四次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并受到省委书记钱运录和省长石秀诗的亲切接见。
    如今,因为读书尚欠信用社贷款5000元、民间高利贷2000元的杨泽林,在他乡异地蹒跚着开始了新的生活。
                          (本报记者  马晓鸣)

 

 

     本报报道了印江残疾大学毕业生杨泽林在就业时遭尴尬,走上了捡垃圾卖的道路。连日来,许多热心读者拨打本报热线电话——

                            “我们来帮你”

    本报讯  9月10日,一退休干部在电话中说:杨泽林的经历和精神让人感动,我愿意为其联系合适的工作,并希望杨泽林在逆境中一定要坚强。老人说,他还将报道拿给了女儿、儿子、孙女们阅读。老人表示:这段时间,还将与多名退休干部联系,为这名素不相识的优秀青年找出路。最后托记者转一句话给他:残疾大学毕业生,我们来帮你!
    9月11日,铜仁市河西办事处干部廖凯看了报道后,立即致电记者:杨泽林的事迹我早已知晓一二,令人遗憾的是在他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后,却因右腿的残疾而在就业时卡壳,大学毕业生在铜仁市捡垃圾卖谋生,的确令人心痛,我将争取为其解决工作,即做该辖区的一名环卫工人。
    9月12日,铜仁市一私企老板告诉记者:我也是农村贫困家庭出生的,深知读书与就业的不易,杨泽林的遭遇深深打动着我,希望能见上杨泽林一面,若本公司有适合他的工作,一定为其大开绿灯。铜仁一中一名女生几次拨打记者热线电话,表示愿意每月为其捐10元钱。这名女生还请记者转告他:我们在关注着你,你并不是孤独的!
    目前,本报记者已接到愿帮助杨泽林的电话约30个,打电话的人中有干部、市民、学生、军人等。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热线电话:0856-8963506)。
                                 (本报记者 马晓鸣)

 

                          
                             杨泽林心中有个梦
                            “我想当教师”

    本报讯  残疾大学毕业生杨泽林就业遭尴尬经本报报道后,备受人们的关注。连日来,本报热线电话响不停,电话内容大多是询问杨泽林近况和愿意为其解难的。9月13日上午,杨泽林约见记者时道出了他心中的秘密:想当一名人民教师。
    杨泽林说:从1989年9月至2002年9月,我在家乡印江缠溪镇新阁村小学、打杵坳小学当代课教师,我选择读铜仁电大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以便扎根故土从事教育。现在捡垃圾卖糊口倒是没问题,但时常在一些学校附近捡垃圾和看到背书包的孩子,想当教师的愿望就越更强烈。毕竟我当了整整13年的代课教师啊,很难与学生的笑脸、琅琅的读书声、窄窄的黑板割弃。杨泽林还说常梦见自己又站在了讲台上……可醒来后只是睡在四周满是捡来垃圾的出租房里。男儿有泪不轻弹,杨泽林近日来已独自流过好几次眼泪。
    目前,愿意为杨泽林解决就业的不仅有铜仁的,还有贵阳、安顺、遵义等地的热心人,但他们所提供的工种却与他所学的专业不太对口。
    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杨泽林心中最大的渴盼!
                               (本报记者  马晓鸣)

 

 

                             大学毕业生选择捡垃圾 ——
                            杨泽林感动着我们”

    本报讯  杨泽林就业遭尴尬的事经本报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本报不但接到多个愿为其解难的电话,许多热心读者还在电话中真诚地道出了对他的敬佩。
    铜仁地区残联理事长莫祥兴告诉记者:杨泽林的故事在酸楚的背后透出的是一种坚强,他的选择是残疾人自食其力的榜样。近日来,许多人打电话到残联询问有关杨泽林的情况,我们在为他呼吁的同时也为其感动着。大学毕业生选择捡垃圾,在我们铜仁地区好像从未有过,这说明残疾人的事业还有待人们的关注。杨泽林是我区比较先进的残疾青年,我们希望他能早日找到好的归宿。
    9月13日,铜仁电大中文班一女生对记者说:近日来,全班的学生每天都在关注着报纸上的报道,班上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杨泽林历经艰难读完大学的事早令我们敬佩不已,如今他没有选择的选择,更让我们牵挂。希望杨泽林类似的尴尬遭遇少些少些再少些。虽然没有当面向杨泽林道一声问候,但我们的心与他是相通的,我们永远支持他!
    9月14日中午,一名自称是铜仁师专数学系的男生这样对记者说:我来自思南县农村,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学习也不认真,自从9月10看到了关于他的报道后,回首自己的往事,心中内疚不已,我在他的影响下在慢慢地改变,同时也祝愿杨泽林梦想成真……        
                                  (本报记者  马晓鸣)

 

 


                           杨泽林报名竞聘遭拒
                          省残联将帮助维权

    本报讯  残疾大学生就业究竟有何体检标准?杨泽林报名参加印江自治县教师竞聘时,有关领导对他的答复是:像你这样的残疾人不能参加竞聘……目前,贵州省残联将帮助杨泽林维权。
   9月14日,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负责人致电记者:杨泽林的遭遇已引起了省残联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印江有关部门对杨泽林说的是:省人事厅有文件规定,像你这样的残疾人不能参加竞聘等等,而拒绝他报名。那么省人事厅究竟何时出台了有关残疾人不能报名的文件?杨泽林竞聘的职业又有何体检规定?杨泽林有自己的知情权,有关部门应该给他出示相关规定。(注:采访得知,杨泽林在8月29日报名时,并未看到有关规定,就被请出了报名的办公室。)
    省残联维权部的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的就业。杨泽林遭遇的现象是残疾工作亟待解决、刻不容缓问题。
   目前,省、地残联表示将积极帮助杨泽林解难。
                                 (本报记者  马晓鸣)


 

                      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遭拒经本报报道 ——
                              杨泽林找到工作了

    本报讯  “感谢《铜仁日报》和《贵州都市报》的报道,如今我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成了贵州奔驰药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在此欲借贵报向广大关心我的单位和个人道一声谢谢……”9月19日下午,杨泽林从贵阳给记者打电话来报喜。
    自本报登载了《捡垃圾卖也是就业》一文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众多热心读者拨打本报热线电话,了解残疾大学毕业生杨泽林的相关情况,他们不但愿为他捐款捐物,还为他的就业出谋划策。
    贵州省残联就业指导中心有关领导得知杨泽林就业遭拒的情况后,正欲向他伸援手时,就接到了贵州奔驰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明的电话,陈称愿意为杨泽林安排工作。此前,杨泽林已接到多家企业愿为其解决工作的电话,经再三考虑,他选择了奔驰药业。在铜仁地区残联的帮助下,杨泽林于近日赶到贵阳,并得到省残联领导及职工们的热情接待,成了贵州奔驰药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杨泽林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目前是在该公司办公室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工作较轻松,环境也不错,我将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干好,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关心和期望。
                             (本报记者  马晓鸣)

 

    * 该系列报道原载《铜仁日报》、《贵州都市报》2004年9月11日、9月13日、9月14日、9月15日、9月16日、9月21日
    ▲ 该系列报道获“第十七届(2004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研究会好新闻三等奖”、“2004年度宣传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好新闻三等奖”

 

采访后记:
    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获得劳动安全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都明确规定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要给予扶持、优惠和保护。
    残疾人同样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搞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使残疾人从单纯地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供养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残疾人劳动就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

   * 题图系资料图片,旨在美化版面,和本文无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