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斗歹徒,与死神擦肩而过;因沉重债务,走在失学边缘
——
受困的学子
◎ 马晓鸣
新学期,铜仁师专2000级数学系的高明超不再喜欢唱歌和打篮球了。他身上被歹徒刺伤的部位仍隐隐作痛;所欠的8000余元医疗费不知去哪里找;这个学期的1700元书学费何时才能缴清……
高明超吃力地走在校园,师生们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高明超与歹徒搏斗已过去三个多月了,那一幕却仿佛发生在昨天。
因参加“专升本”学习,高明超暑假仍在学校。2002年7月13日下午,高明超来到同学租住的房里,与同学下围棋,同学们留其同宿。
深夜,高明超迷糊中感觉有人进屋,接着被轻微的翻动声吵醒。高明超对着黑影大喝一声。黑影随即冲出门外。在楼梯口,他堵住了小偷的去路。搏斗中,高明超感到自己的腹部被刺了两下,黑影挣脱高明超消失在黑夜中。匆匆赶来的3名同学扶着高明超赶到铜仁地区医院时已是凌晨4点钟。办理入院手续时,4人才凑出50多元钱,但要交5000元才能入院。
班主任冉光华老师家的电话打通了,但冉老师已出差,其妻闻讯赶到医院,教师宋景莉、陈世发也相继赶到。3人迅速凑了5000元钱,使其住进了医院。
入院时已是凌晨5点钟,高明超已流了4000多毫升血。歹徒的刀子杀进了他的胸腔,刺穿了胃、刺断了隔动脉。
高明超家住松桃自治县孟溪镇老屋村,家中的父母都年逾6旬,这些年,他们艰难地送高明超读书。
得知消息后,年迈的父亲和舅舅赶来了。在医院,父亲和舅舅老泪纵横。他们是包着剩饭走了几十里山路才坐车来铜仁的。
铜仁师专数学系的同学发起了为英雄募捐的倡议,当天收到捐款1000余元。同学们还轮流去医院照料他。
师专的领导、教师们来了,相识或不相识的同学、市民都来探望这位勇斗歹徒的英雄。
进院才15天,刚脱离生命危险的高明超执意要出院。医生说像这种情况,起码还要住两个月的院。但高明超不肯,因为他已债台高筑。7月29日,高明超被两名同学扶着离开了医院。
这时,他已欠下8000多元的医疗费。
同学吴成义说,高明超一直是我们班上的表率,去地区聋哑学校做义务劳动,别人双手提一只水桶,他是一只手提一只从一楼往五楼爬。班上同学父亲去世,他带头捐钱。
一位女生伤感地告诉记者,平时高明超喜欢唱唱跳跳,带得班上的气氛很活跃,现在,大家的心情因他而沉重。
班主任冉光华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高明超从不乱花钱,从高三至今,他买过的惟一一套衣服就是进师专时班上统一的班服。他是系里的劳动部长、班上的体育委员,平常总喜欢帮助人,上学期,班上有3名同学体育素质差,他每天早上和下午都带他们训练,后来,3名同学的体育考试都顺利过关了。
高明超的受伤让所有人唏嘘不已,遗憾的是凶手至今仍逍遥法外。
目前,高明超的身体渐渐恢复,每天坚持到校上课。但只能吃稀饭、糊状食物。在学校里吃这些食物不方便,去别的地方吃又要花很多钱。高明超面临的麻烦不少。
坐在记者面前的他苍白而清瘦,体重比受伤前下降了5公斤。他说在与歹徒搏斗中只有一个念头:把他抓住送公安部门,不让他再害人了。刚与记者说了几句,他就气吁喘喘。
如今最让高明超担心的是:欠下的近万元医疗费、书学费不知怎么办?他想伤愈后放弃读书,去打工挣钱还债……
为了保护同学的财产,高明超的血流了,他还要流多少泪呢?
*
原载《贵州日报》2002年10月21日
▲
在该文发表的同时,贵州日报社编辑袁燕撰写了一篇《让制度法规做英雄的后盾》的言论配发。袁燕在文中写道:媒体报道,不乏“百姓英雄”在身体力行我们民族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往往无奈地发现,这些肩负良知道义的勇敢者,在一片称誉之后面对的尴尬。在媒体一遍遍呼吁的声音显得无力、唤起群众爱心捐助的情绪渐渐疲软之时,我们在思考,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最重要的是,我们呼唤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写进法规,让“软”的依赖于社会良心的东西“硬”起来,这证明我们社会的法制化正渐入佳境……这是见义勇为者的幸事,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幸事。
本报报道反响强烈
受困学子关心者众
高明超伤口将愈,他表示
——
我会坚强读完大学
本报讯
铜仁师专高明超同学勇斗歹徒身中两刀,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又因治伤医疗费无着落等难题,负债累累走在了失学的边缘(本报于10月21日以题为《受困的学子》进行了报道)。牵动人心的高明超如今生活得怎样?记者于10月23日再次采访了他。
坐在记者面前的高明超苍白而清瘦的脸上有了些红润。他告诉记者:伤口将愈合,仍在服药,身体状况也大有好转。现在是与6个同学共同租房煮饭,房租钱和每天的生活开支是同学们支付,因为高明超伤口还未完全愈合,不能吃酸、辣、冷、热、硬等食物,同学们就按他的口味做饭。不但如此,这几位同学还经常给他买药和零用钱。高明超深感欠他们的太多。
学校给了高明超很多关照:可以自由休息可以不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不上晚自习等。目前,校方正在奔走为其争取保险所得及社会帮助。面对这么多关心他的师生和社会各界,高明超说:在老师、同学和认识及不认识的热心人的劝说下,我决定读完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再还债。虽然现在欠各种费用近万元,但有这么多人在关心我,我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压倒。
连日来,不少读者致电本报及铜仁师专团委,都欲帮助这位受困的学子(铜仁师专团委联系电话为:0856—5230945)。“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盼广大读者携手高明超渡过难关。
(马晓鸣)
社会各界
向见义勇为者伸援手
(文略) (本报记者
杨 静)
《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办法》即将出台
(文略) (本报记者
杨 静)
*
原载《贵州日报》2002年10月24日
我省拟成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委员会
高明超盼早日获基金援助
(文略) (本报记者
杨 静)
*
原载《贵州日报》2002年10月25日
▲
该系列报道同时发表于《铜仁日报》,获“2001年至2003年铜仁地区严打整治好新闻二等奖”、“2002年全国法制好新闻优秀奖”
■ 链 接 :
作品评介:作者以优美的笔调叙述了一贫困学子见义勇为,却陷入无钱疗伤的尴尬。通过事件发展的顺序,刻画了一当代大学生身体力行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整篇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社会效果:省内外社会各界向受困的学子伸出了援助之手,助其渡过了难关。因此在全省引发“关于见义勇为基金奖励”的讨论,中共贵州省委政法委成立了“见义勇为基金委员会”,贵阳市出台《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办法》等。
(全国法制好新闻评委点评)
注:文中图片旨在美化版面,与本文无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