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与新闻同行
—— 新闻采访中的几点体会
◎ 马晓鸣
闲聊时,同事或读者都夸我采写新闻“来得快,数量多”,我知道是他们在鼓励和鞭策我。在我从事记者工作的五年中,每年发稿都在500篇左右,并获得20多次国家、省、地新闻奖。对于新闻工作,我是半路出家的,几年间的摸索,我是这样采写新闻的……于今信手拈来,与大家共勉。
■ 留心观察
作为记者,脑海中要时常绷紧一根弦,那就是,不让好的新闻源从眼前溜走。这些年来我已养成一种习惯,无论在上下班途中、逛街、乘车,走亲访友时等,我都留心观察身边一切正在进行的和将要进行的和已经发生的事物。
去年秋天,我在公交车上听到几个中学生在谈论一教师为拒“谢师宴”而在家门口贴出“公开信”的事后,我便马上与他们交谈,并打听到了该教师的家庭地址,于是我深入采访,写出了《铜仁一教师张贴公开信婉拒“谢师宴”》的消息。去年初冬,我在一家餐馆吃饭时,临桌的一顾客指着菜谱上的“豇豆”一字,大叫
服务员……后来我在铜仁市城区多家餐馆里采访后,写出了《铜仁菜谱离谱》的消息等,以上两条消息还被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转载。这两条消息的得来,其实就是平时留心观察的结果。
我认为,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综合性的,要有善于洞察政治、分辨真伪、揣捉事物、发现内在等能力。记者的观察力要炼到武侠小说中叙述的武林高手一样,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逐渐修炼到武林高手的境界。
记得美国新闻学著作中写道:记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世界,映入眼帘的才是新鲜,但又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才会分辨出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
新闻讲究“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所以,我们应该对看似细小的事物多留心,比如几名小孩子扶着一名老人过马路,几名素不相识的人帮板板车夫推车上坡,若你将这些镜头定格,又怎么不是一篇弘扬文明新风的好作品呢?
直接观察是一种采访方式,但易被人忽略。如2003年7月,我在松桃自治县城郊亲历处置液氨事件,我以现场特写并配发现场照片,让惊心动魄的处置再现读者眼前,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其实,要写好现场短新闻,就必须先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学会观察的方法很多,其中奥妙就是“常看+常想”。
■
建立网络
我的电话是全天24小时不关机的。为啥,怕有拨打新闻线索的人打不进电话。这几年来,我跑遍了铜仁地区九县一市一特区的山山水水,接触过地方官员、普通干部、田间老农、进城民工等,工、农、商、学、兵都进入过我的文章和镜头。由于接触的人较多,我就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也抄下了对方的联系电话号码,在采访中我不摆架子,与他们真诚的沟通。若文章不能发表也对其讲解原因,平常偶尔也打个电话问候,逐渐的我有了大批战斗在各条战线的朋友。
一个人的一双眼和两条腿不可能经常游走于各个角落,但我拥有了这一大批朋友后,我的眼睛就多了上百双,所见所闻就“水涨船高”了。
2003年,石阡县一名我曾采访过的朋友打来电话,说距他们不远的地方的村小学里,有一名57岁的老人在读五年级。接此电话后我很兴奋,当即向石阡县中坝镇党委核实,迅速赶到中坝镇老人所在的乐化村小采访,写下了《57岁,她读小学五年级》的通讯,该文获得了铜仁日报该季度好新闻奖,并被国内数家网站转载。2003年冬,万山特区的一名中学生打电话给我,说他们那里有株奇特的树;若干花预示要下雪,若不开花则不会下雪。经与万山特区宣传部的同志联系,并赶到下溪乡铁门村实地采访,写出了《万山有两株“气象树”》的消息。2004年2月,江口县坝盘乡一农民大哥在电话中对我说,他们那里有名青年能背诵《新华字典》!经采访验证,这名青年的确能背诵《新华字典》,我就采写了一篇题为《江口一青年<新华字典>倒背如流》……此类例子是举不胜举。
在我的一个专门的笔记本里,我将这些为我提供线索的朋友分县(市、特区)、分部门的排列,为精心保管,常带的身边,并保持着联系。目前,此类朋友正在逐渐滚雪球般的发展壮大。
在建立以上“网络”的同时,平常在外采访我已注意收集当地及有关部门的文字、图片、简报等现成的资料,也许这些资料暂时派不上用场,但可备日后使用。如范长江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其中就节录有丰富翔实的新闻资料,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读者。
以诚相待,以心相待,所以我的“线人”较多,感谢他们在新闻的背后默默地支撑着我。
■ 作好准备
我时常将自己想象成就是在前沿战场上的战士,只要听到指挥令,我就会不顾一切的往前冲。新闻是易碎品,时间久了,新闻成了旧闻就会无人问津,这就要求记者要作好“战斗”准备,因为新闻是随时随地就会发生的。
记得刚进报社时,我去采访一名颇有建树的画家,由于在之前我没作过什么准备,在采访时,他大谈什么国画、素描、色彩等较专业的用语,我听得如坠雾里,那次采访用了整整一个下午,而采写出来的仅是七八百字的小通讯。现在想起来,那次采访真是尴尬可笑。记者面对的是行行业业的新风新气象,这就如教师在上课前,应备好课一样,才会在采访中做到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新华社著名记者郭超人1960年采访我国运动员登珠穆朗玛峰时,他根据已了解的情况,事先在采访本上列出20个问题,队员们下山后由于被冻,接受采访的时间不多,由于只采访有关的20个问题,他又一次出色的完成了采访。
曾在《人民日报》社担任记者的艾丰认为,采访的准备分为临时准备和平时准备。临时准备要了解这次采访有直接关系的政策,搜集有关的资料,了解该事件(或人物)往常的报道避免重复,拟定采访提纲和做好采访的事务准备,如证件,照(摄)像机、采访机、日常用品等等。平时准备就要求记者必须是个“杂家”,对各行各业都应有所了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平常应多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多看书报、多与人聊天、逐渐培养成“三教九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才不会导致“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境况。
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然干上了记者这个行当,就得去硬学,这几年,我还强迫自己学古典文学、外国名著等与新闻看似不沾边的书,在日后的采写中,而这些看似与新闻不沾边的书却让新闻简明、增色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会在采写工作中如虎添翼。
平常,我从书本电视上早对艾滋病有所了解,知道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毒。2004年7月初的一天,一艾滋病病人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我主动与其握手,让座,由于我没有对他另眼相看,我们的谈话非常友好而顺利,不久,我写了题为《我与艾滋病毒同行的九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等。
记者如何作好准备,就是为了新闻采写的需要时刻准备,闻讯而动,速战速决。
*
题图系本人漫画像(柳俊先生作于2003年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