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韩寒引发的争论
(2010-05-10 20:54:59)
最近,不管是博客还是微博,几乎人人都在讨论或是讨论过韩寒。自从韩寒被选入《时代》周刊艺术家行列,人们又把他从一个作家,评论者的身份上升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许多人又开始重新审视韩寒。
文章中讨论的最激烈的莫过于麦田的《警惕韩寒》,五岳散人的《我们需要警惕韩寒吗?》和许知远《庸众的胜利》。三篇文章,都以不同的观点在讨论韩寒的言论现象,韩寒的推崇者和韩寒对社会的影响。麦田先生的意思是警惕韩寒,称韩寒没有站在站在大众的对立面,并非是站在“正确的立场”尊重事实,完全是在迎合大众的口味儿,所以众人都力挺韩寒。五岳散人说所要警惕的人不是韩寒而是那些阴谋论。
而许知远则是针对那些崇拜韩寒对韩寒掀起的迷狂的现象进行分析,摘录两句:“对于韩寒的热烈推崇,是整个社会拒绝付出代价的标志。当我们沉浸于只言词组的嘲讽时,一定误以为自己已消解了这可恶的权力体制,其实一点没变,嘲讽只是为上面裹了一层糖衣,但我们进行自我麻醉,还将此视作一次反抗。”“韩寒掀起的迷狂,衬托出这个崛起大国的内在苍白、可悲、浅薄——一个聪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
个人认为,如果把众人围成一个三角形(众人太多,所以可视为无底的三角形),那么韩寒就是那个三角形的顶点,他不能脱离整个三角形,离开了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而三角形又缺少不了这个点。他说的话并没有高到哪儿去却能代表一群人,很多人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他就是代表性的发言人,而其实他身后有很多这样的发言人在小声嗡嗡。
如果单纯地把韩寒选入《时代》周刊的影响力看做一个单纯的艺人的话,就像Lady GaGa,没有人会议论她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正面或是负面的影响力,甚至希望或恐惧他能给这个社会带来点什么改变点什么。韩寒入选的是艺术家行列,并不是领导者或是思想者甚至是英雄。《时代》周刊笑了,他们只是从中国甚至是全球博客点击数中找了一个代表性人物,却没想中国人像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们把艺术奖当成了诺贝尔文学奖,通过“诺贝尔文学奖”警示中国社会,企图让这个奖能让社会改变的更加美好。
韩寒只是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上为自己搭了一个娱乐大众的平台,他的言论和思考能力还比不上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杨小凯的一篇《中国向何处去?》。如果韩寒走出网络,如果有更多人能站在韩寒现在的位置,比韩寒有影响力,比韩寒NB的人多的是。
韩寒的存在是必要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有这种艺人的影响力,总要有一个有影响力的艺人出来说话。但说话的不能只他一人,更不能都跟着他说话,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夸张的警惕韩寒,也不能把他当做言论和社会的救命稻草,每个人有独立的思考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不要过多的讨论韩寒,这是助长一种社会风气,就像当初炒作凤姐的性质一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