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城西的支硎山,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不仅风光绝胜,而且寺庙众多。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在那里留下了诗文和足迹,包括清乾隆帝的六次临幸驻跸,给这座山赋予了人文的遗迹和色彩,具有了历史的丰度和厚度。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观音山》诗云:“好是清凉地,都无系绊身。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净石堪敷坐,寒泉可濯巾。自惭衰宾上,犹带郡庭尘。”


支硎山,亦即观音山,山下不仅有观音寺,而且东边的一条道路也是以此命名的,谓之“观音山路”。


前些年直至现在,我和好友在支硎山转悠过几次,如其南面的寒山岭,以及法螺寺;北面的大禹山、谢宴岭、高景山。有的已分别被我记录于博文,并发表在新浪博客我的原创原地中。如城西揽胜(2)《高景山》、城西揽胜(3)《白鹤寺》城西揽胜(60)《法螺寺》、城西揽胜(61)《寒山摩崖石刻》、城西揽胜(62)《寒山岭之谢宴岭》上、城西揽胜(63)《寒山岭之谢宴岭》下等。


第一次见到中峰寺,还是在十几年前。一天我和苏州文庙古玩城“大吉行”的黄老板一起,出天平山童梓门,到寒山岭下法螺寺西侧欲寻摩崖石刻未果。


在向东返回之时,我俩看到北面有一座寺庙。于是穿过一片荒地,来到了寺院前。此时时间已晚,寺院已关门,只是认个地方而已。


初以为中峰寺只是一座寺院的名称,殊不知居然是三座寺院的总称。等我真正走进这座寺院后,才知道其有上、中、下三院,上院为“中峰讲院”,中院为“报恩禅院”,下院为“观音净院”,于2012年实现的三院合一,统称为“中峰寺”。


支硎山,因晋高士支遁(号支硎)曾隐居于此而名。唐《吴地记》:“支硎山在吴县西十五里。晋支遁,字道林,尝隐于此山,……山中有寺,号曰报恩。”因山上曾有报恩寺,一名报恩山;又因报恩寺原为观音禅院,故又称观音山。


历史上,支硎山最著名的寺院有四座,即“中峰寺”、“南峰寺”、“北峰寺”和“观音寺”。到如今,南、北两峰早已或废或徙,唯留中峰、观音两寺在耳。虽然如此,但也是现在重建恢复的了。


为了叙述的方便,以及史称之习惯,兹将中峰寺分上、下两篇编发。上篇介绍下院和中院,下篇介绍上院。


中峰寺之下院,谓之“观音净院”,旧称观音寺,兴建于唐代景龙年间,清康熙十五年重葺后改名“观音禅院”。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沧桑,几经兴废。


进入寺院,中轴线自南向北,分别为石牌坊、山门、圆通殿、藏经楼。圆通殿前两侧,东面为客堂,西面为大悲殿。院东北角建有白塔一座,大老远望去,似乎就是寺院的显著标志。


据称观音净院内曾有两宝,即“转藏”和“石观音”。前者残件现存于博物馆,未知能否加以恢复;而后者则在开山采石中被炸药碎裂,只剩石首了。


我在观音净院内,看到有不少烧香人,有的是住在寺内的居士。相传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菩萨生日,苏州周边的民众多前往观音山烧香祈福,俗称“观音山香市”。


若想亲睹这一盛况,于是日前往,不知能否如愿?如实在不能去,则可到苏州民俗博物馆,看看“观音山香市”的陈列模型展示,可一睹其风貌。或可查看清代文人袁景澜的《观支硎山香市记》,里面有对于香市风俗浩繁与热闹的记述和描写。


从观音净院的西面,可上山至中院,名曰“报恩禅院”。因支硎山古时亦称报恩山,故名。我前几年曾上去过,见正在重修。上个月去,被告之仍未对外开放,故只能在外面转一圈而已。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2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