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风寺,鹿山下,佛院净地,风景如画。
在去兰风寺之前,原以为也就一座普通的寺庙而已。当好友有一次带我前往后,真的有惊艳一瞥之感。以至于后来陪妻子也去过一次,再次领略了这座寺院的独特魅力。




照例说,寺院嘛有啥魅力可言,但兰风寺却不同一般。它除了常规的寺院殿宇外,还是古典建筑与园林结构的组合。如此典雅的地方,成为广大信众静修的不二选择。



兰风寺,位于苏州高新区马涧路的鹿山脚下,世称风水宝地。据苏州地方志记载:鹿山乃春秋战国吴王养鹿之地。吴王为西施养鹿千头,采其茸成药,调养西施身体。吴王与宠妃乐享其中,鹿山之下,一派祥和之景。




元朝诗人顾阿瑛有诗《咏鹿山》:“山上花开一色红,花下千头鹿养茸,衔花日献黄面老,挟群时入青莲宫。”



兰风寺,始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
原名“景福庵”。
清乾隆年间高僧兰凤祖师住持寺院,静修于此,面壁十年,得佛点化,遂成神凤。后神凤驮来鹿山,自此,兰风古寺福禄(鹿)祥和,护佑一方。



寺院毁于民国战乱,于2001年由法航师父原址重建。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至今已颇具规模。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五百罗汉殿,万佛楼,念佛堂,藏经阁,放生池,缘忠园等建筑。殿内佛像清净庄严,殿外环境幽雅别致,古典建筑与江南园林完美组合,堪称礼佛敬香的最佳场所。


走过长长的甬道,两侧竖立着十二生肖的石雕,来到了石牌楼前。匾额“江南胜迹”四字,由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



进入大门,中央有一座“福寿桥”。桥之南北两侧,各有一尊高约二十米的石像。看得出,其并非自然造化,而是当年开山采石残留之杰作。



北侧的那尊石像,据说像合掌趺坐,法相庄严的观音,与池塘中的石龟,形成了一幅“石龟拜观音”绝佳景象,善男信女们谓之“鹿山大佛”。而南侧的另一尊石像,则为“老寿星”。至于是否相像,则全凭你的细详和想象了。



山门之东北侧,有一座“宝箧印陀罗尼塔”,有点类似藏传佛教中城坛的样子。据说其威力无比,十二药叉神将在昼夜十二个时辰,即四季十二个月份;里,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将十二大将护法神绕宝箧印塔供奉。因十二神对应十二生肖命太岁,如有供养着自有神将护佑,化解了太岁对命主的刑冲克害。



至于绕塔,似乎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即《华严经》中所说之“右绕三匝”。如果逆时针方向绕塔,非但没有功德,反而有莫大的过失。


兰风寺之殿宇建筑,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及罗汉堂,两侧分别设玉佛殿、白龙殿、莲池会等,可谓构筑精致,器宇轩昂。因我向来没有在殿堂里拍菩萨之习惯,故只能以建筑外观示人。



兰风寺的钟楼,名曰“景福楼”。其与其他寺院的不同之处,是建在山上,为整座寺院建筑的制高点。从藏经楼南侧边门上山,沿线可见到“佛缘”、“鹿山赐福”等摩崖石刻,还有“济苦亭”和“报恩亭”,直至到达“景福钟楼”。



景福钟楼,为三层歇山结构,飞檐雕栋,气势不凡。钟楼内二层铸有6081斤重的唐式古铜钟一口,为盛名远播的清乾隆年间景福钟之重铸。“定心台”上,矗石雕“法轮常转”,以示佛日增辉。



因是我两次去的时间点不对,故未亲眼见到铜钟和亲耳聆听敲钟之声音。据称每逢佛教及传统节日,景福钟楼的祈福钟声才会敲响。其时,洪钟之声回荡在鹿山山谷,定会令人心头一震的。
站在高处,俯瞰兰风寺整座寺院在斜阳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此境此景,让人心头涌动着一股融融的暖意。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2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