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和虎丘区东渚两镇交界处,其原名玉遮山,因山横列如屏,故一称玉屏,又称翠屏山、遮山、查山、茶山、蜀山。明《姑苏志》:“玉遮山,在阳山之南,横列如屏,今但呼为遮山。旧志为查山。”
玉屏山,山体南北走向,长1.5公里。山体略呈纺锤形,由石英砂岩、砂页岩及石灰岩构成,有煤矿和铅锌矿矿点。主峰玉屏山海拔192米,而查山则作为其次峰,位于主峰北0.55公里,海拔155米。
我和好友到了玉屏山,才知道其位置已经在苏州绕城高速之西端了。我俩跟着感觉,从绞里村北一路走去,来到了“玉屏村跨线桥的东首。这座长长的,并不宽阔的大桥,跨绕城高速而过,左前方便是“玉屏山”生态园景区了。
看这座钢筋混泥土的大桥,其宽度应该是完全可以通行汽车的。但不知为何,禁止车辆通行,是否桥的承重力有啥问题,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我俩从桥上走过时,在中央俯瞰绕城高速南北两侧,车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
当我们走了这段不易找寻的路,到了玉屏山后,发现那里竟然是锦峰南路的南端。后来我和好友去的时候,干脆从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边的锦峰路辅路进入,一直朝南到底就是了,根本不需要转弯抹角的寻路,直截了当,方便快捷。
有关玉屏山名称的来由,历代方志典籍中均无明确的说法。苏州文史专家李嘉球先生认为,这里的“玉”字,指代的是玉兔居住的月亮。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月亮里居住着一只洁白如玉的兔子,在月宫陪伴嫦娥并捣药。
无论是玉屏山还是玉遮山,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即此山山体很高大,横列犹如一道屏障,遮挡住了天空中的月亮。



这真的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明代诗人高启,明代文学家,苏州第二位状元吴宽,清代诗人姚承绪皆亲临此山,留下了各自的足迹和诗篇。



特别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汪琬,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夏五月,考中进士后“请假南归”,到光福游览,见玉遮山里环境优美,幽雅宁静,欣然取号“玉遮山人”以此自称近二十年年,著有《玉遮山人诗稿》。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进士彭定求更是情有独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此筑“玉遮山房”,并撰《玉遮山房记》,勒石竖碑。后几乎年年来祭扫,有时还来度夏避暑,先后作诗几十首,其中有诗云:“一哄红尘逼市阛,清和风景且寻山。桑稠村畔知蚕幼,犁挂陇头看犊闲。断续岭云归别岫,纵横石涧泻层湾。松庐忽听流莺啭,仿佛幽人剡水间。”
这真的是一处自然风光绝胜的地方。据称旧时山上曾有卧牛峰、读书台、钵盂泉、洗砚池、仙人洞、千步街、积绿园、卧花坡、千年松、百丈崖等“遮山十景”,彭定求为此作《玉遮十景诗》。



由此看来,玉屏山确实是风光与人文兼容。可能是此山还未开发,整座山上我经过的地方,只在半山腰看到有一座新建的亭阁,也未看到有古人文人的诗刻,以及“遮山十景”的勒石标志。而是让人于无形中,在旧时记录的文字中,发挥各自的想象罢了。



等我俩从小道登临山顶后,发现顶部并不陡峭,乱木纵横,杂草丛生,富有野趣。我俩在山顶俯瞰和眺望了一番,倒也心旷神怡。



下山时,我俩并未由原路返回,而是沿着消防水管一路下行,最终到了储水池,安全顺利地落到地面,结束了对玉屏山的探访。
是日,只登上了玉屏山的主峰,而次峰查山并未涉足,想今后有时间再去。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1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