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放生池的总称。它是一座将寺与园巧妙结合,浑然融为一体的寺院,即“寺在园中,园即寺景”。


始建于元代的西园寺,至今度过了七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历经兴衰。明代大德律宗第二十一代祖师茂林律师驻锡以来,广弘戒律,由此振启律宗家风。清代光绪年间,江南禅门五老之一的广慧长老托钵四方,化缘重建,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使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兵燹的寺院得以恢复。


上世纪文革期间,为使寺院免遭厄运,明开法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一方面亲率僧众日夜巡逻,另一方面多方奔走呼吁,抢救文物保护寺院。终使西园寺成为苏州唯一未受严重破坏,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
西园寺珍藏的六万多册古版经书,经明开、安上两位法师的努力,也得以完整保存。冠绝东南,载誉全国。


现任住持普仁大和尚亲炙明开、安上长老十余载,自1998年始,历二十余年辛勤耕耘,努力维护和营造道场清净庄严的修学环境,开展周边环境整治,恢复寺院正门,完善寺院布局和功能。大启丛林,振律宗风,使西园寺的戒幢宗风永续相传。



我曾有幸当面聆听安上法师的讲经说法。那是1980年8月上旬,在杭州西湖边的大草坪上,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夏令营的四十余名人们,大家围坐在一起。犹记得安上法师清癯的脸庞,睿智的目光,禅意的谈吐,真是斯人虽逝,音容永存啊!



上篇介绍了西园寺的殿宇建筑,本篇则介绍其花园景观。
从五百罗汉堂朝西,就是西园寺的西花园了。园内主要有广仁放生园池、湖心亭、四面厅、假山、爽恺轩、云栖亭等景观。



走进西花园,觉得它是一个幽谧清静的所在。幽径环绕,树木扶疏。圆洞门上“究竟清凉”四字,或许就是对花园整体环境最妙的注释。



大树掩映下的休息区,游客在石凳小憩,刷刷微信,脱离了眼前的尘世,又进入了屏中的凡尘。
阳光射进树林,若穿透云层的“丁达尔光”一般。这种光,常被叫做“上帝之光”或“耶稣之光”。人们在那里休憩,仿佛也受到了上帝的垂爱和护佑?



还有那些随处可见的慵懒的猫咪,神情各异,憨态可掬。它们大多不惧人,与人们一起分享这清静的空间。怡然自得,互不相扰。



四面厅,又叫“法物流通处”,厅内有多位年轻女子正在认真抄经。对于她们,当下似乎有个专用的名词,叫做“FY”吧?但不知其是否真的与佛有缘?
这四面厅兼具茶室功能,可在内,亦可在其西门外滨水区域的紫藤廊下啜茗。若能约三两好友在一起喝茶聊天,岂不快哉!



那片水域,叫做广仁放生池。这可不是普通的放生池,里面放养的是一位在恐龙时代就出现的“老者”—
斑鳖。它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比中华鲟还要濒危的“水中大熊猫”。
斑鳖,苏州人俗称“癞头鼋”,属龟鳖目、鳖科、斑鳖属,是体型最大的龟鳖类,最大体重可超两百千克。我记得小时候,常在苏州动物园看到它的身影,但已经是久违了。



这些年来,关于抢救性保护斑鳖的新闻不断传出,各路专家,想方设法,结果还是无果而终。关于其具体情况,有兴趣的可在网络上搜来看,在此不复赘述。
据悉,截至目前,全球已知仅三只存活,其中一只在中国苏州动物园,两只在越南。如此说来,西花园放生池内原来那只由明代徐氏投放的,至今四百多年的斑鳖已寿终正寝。我看到在水中浮游,或在石头上栖息的,应该是另外的龟鳖品种吧?



如果你欲见一下斑鳖的模样,只能在放生池的西岸,观摩一下它的塑像了。虽说也是造型逼真,但与真正活着的斑鳖,毕竟是无法比拟的。



放生池的中心区域,有一座湖心亭。我认为它是西花园里最显著,最出色的构筑了。其一东一西,分别由曲桥贯通。
在岸边观湖心亭,见其为六角造型,砖木结构,楼阁上下,双重飞檐,轻盈多姿,形态优美。来到亭前,有亭额“月照潭心”。步入亭中,复见联云:“圣教名言,独乐何如同乐;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


我饶有兴趣地绕着放生池走了一圈,为的是从多个角度,欣赏湖心亭的姿态,以及它在湖面上美丽的倒影。蓝天白云下,清浅池水上,亭阁飘于湖面,姿影倒入湖中,真的是亭池互辉,相映成趣了。


无独有偶。放生池东南隅堆垒的黄石假山上,还有一座六角的“云栖亭”,
是为纪念莲池大师的功德而建的。山有空洞可穿行,有石级可攀登,曲径迂回,逶迤起伏。我登上假山,在亭内小憩,西花园诸景尽收眼底。


离开西园寺时,我想到了刚才入寺前,在其两侧院墙上写的“无上胜妙地,离垢清凉园”这十个字,可谓是对整座西园寺的绝妙写照,真是恰如其分啊!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3年1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