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澹台湖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国保单位宝带桥西南侧。它2019年4月23日设立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于2020年6月28日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日”正式开馆。
博物馆整体承载文化展示、文物研究、公共服务、社会教育、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展陈面积约四千平方米。

吴中博物馆,我还是在其开馆后不久去过两次,除了参观其常设展览外,还观看了“吴门吾景—明清吴中山水胜景”展和“三国志”文化展两个特色临展。
记得和好友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从博物馆的南面过去的。而第二次,则从北面跨大运河景观桥而至。


博物馆矗立在运河南岸,看上去是一座很新颖现代化的建筑。其大门朝北,面对京杭大运河,可看到河中船来船往,交通十分繁忙。朝东北方向望去,一座钢结构的大桥如飞虹般跨越,让人眼前一亮。后来在博物馆内二楼的“咖啡茶吧”休息区临窗一观,亦是气势如虹,皆可谓惊艳一瞥。


走进馆内,一一看来。那临时的特展暂且不表,单就其常设的展览“考古探吴中”和“风雅颂吴中”,可见馆方紧扣吴中之地域,文化之主题,营造出浓郁的吴文化氛围,蕴含着深厚的吴文化意味。

“考古探吴中”这个展陈主题,主要以考古学为时间脉络,以原吴县地区历年考古发现为主要内容,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场景模拟等方式,梳理了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吴文化的起源、勃兴、发展和特征。

我在馆内看到,这个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为“吴地生民”;第二为“吴国春秋”;第三为“大邦之争”,时间的纵轴线竟贯穿了万年。

第一单元“吴地生民”内容简介:
早在旧石器时代,吴中地区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迹象。太湖之中的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勾画出早期人类渔猎的生存场景。
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在吴中地区聚居,发展出了带有成熟灌溉系统的稻作农业,使这里成为当之无愧的“鱼米之乡”。而伴随着民生富足的,是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经历了复杂的地区文化演替之后,独特的制陶与治玉工艺,成为了先吴文化的重要物质特征和文化元素,并最终融汇入中华文明的汪洋洪流中。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山岛旧石器时期遗址,以及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淞泽文化、良渚文化,唯亭的草鞋山遗址,作为我国“稻作文化”的代表,就是对“三叠纪”有力的佐证。










第二单元“吴国春秋”内容简介: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吴国是南下的周人与江南原住民融合共建的国家,中原文明的礼乐教化与本地的民风时俗相互交融。文献之外,多年来的考古工作为我们认识还原吴国历史提供了更多可能。1986年严山玉器出土,引发了对吴国用玉制度与用玉文化的探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真山大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我们展现了吴国顶层贵族的葬俗葬仪。
新世纪以来,木渎古城遗址的发掘,则进一步推动了对吴国社会生活发展状况、吴国都城迁移、春秋时期城市功能与形态发展等多方面的热烈讨论,成为认识吴中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作为东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关键。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地从最早的蛮荒之地,曾经断发文身,崇尚武力的吴人,是如何一步步向文明社会演变和进步的。














第三单元“大邦之争”内容简介:
春秋中晚期,吴楚越三国争霸东南。最盛时,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是这一地区当然的霸主。频繁的战争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丰富了吴文化的内涵。此时期吴国墓葬中的随葬品,尤其是青铜器,吸收了不少楚式和越式青铜器的风格。1980年发现的何山一号墓中的青铜器更是“半吴半楚”,被认为是吴国伐楚后带回的部分战利品。
然而正式的骤变带来了文化的兴灭。勾践灭吴之后,吴中地区为越国统治,后又归属于楚国。从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期的墓葬,无论在形制还是随葬品方面都呈现出楚文化的特征,太湖地区的地域文化逐步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吴楚越三国争霸东南之激烈程度,所演绎出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未完待续)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3年1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