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2022-08-05 08:55:01)
标签:

原创见闻

陕西西安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分类: 萍踪浮影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西安有一个半坡遗址,我最早知道它,是因为有朋友去参观后,回来送我一枚参观留念的徽章。从那时起,我想有朝一日去西安,一定要去半坡遗址看看。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现在门前的那条道路,也是以“半坡”命名的。它从1953年春被发现,到1958年作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只用了五年的时间。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五十个地方之一。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那日我到达时,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在那里参观了一个半小时,也算了却了自己心中一个久远的愿望。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半坡遗址发掘者石兴邦先生塑像


    半坡遗址,是距今大约六千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部落。它的发现和发掘,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这个部落当时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目前,半坡博物馆收藏文物三万多件,其中一级品两百多件。藏品中约有石器三千件,陶器一万四千件,其他质地器物三千七百多件,人骨标本两百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标本约两百多件。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当我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刻起,感觉到自己仿佛就像穿越一般,瞬间来到了史前的远古社会,那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和好奇。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我看到,半坡博物馆的基本布局,除了史前工厂那一块外,可分为“半坡遗址”大厅和“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馆两大部分。以大量原始实物和图文、视频,向人们作了充分的展示,翔实的介绍。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我来到遗址大厅前,高高的石阶下方,除了文保碑外,还塑有一座雕像,那是为了纪念半坡遗址发掘者石兴邦先生而专门设立的。当年就是在他的主持发掘下,才使沉睡在地底下六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明得以重见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窖穴、发掘前地面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袋状窖穴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灶坑


    走上台阶,一面墙上,由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赫然醒目。他从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所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给当今社会带来的许多有益的启示,从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观点独到,给人启迪。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连通灶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大围沟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小沟


    遗址大厅内,空间宽敞,约为3000平方米,这仅是那座六千多年前村落遗址的一部分。参观者可沿着挑高的观摩平台绕行一周,居高临下,俯视地坑中名目繁多的柱洞、沟壕、窖穴、陶窑、墓葬,和先民们使用过的物件,并看着文字标示及简介,一一对照辨识,仿佛能依稀看到原始部落人们当时的生活状况,以及半坡人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半地穴式方形房屋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1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


    我注意到,遗址的展示和介绍分若干个专题呈现。分别为“追寻”、“家园”、“营建”、“制陶”、“祭祀”、“归葬”等内容。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地面方形房屋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方形房屋、隔墙地基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三次建造


    “追寻”:1954年至1957年,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叩访了这座沉睡地下6000多年的聚落。他们不再沿用传统的发掘方式,而是对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揭露,一座原始氏族聚落的原貌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收获,在中国的史前考古学上,乃是第一次。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家园”:6800年前,半坡人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捕鱼,狩猎;他们采集,种植。他们制造石质和骨质的工具,并以泥土、树木、藤草为材料,营建了这个井然有序的家园。

    我看到一个个建造房屋的柱洞;储藏谷物的窖穴;烧火做饭的连通灶,灶坑;以及用以村落护卫和灌溉的大围沟,小沟等。其中有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这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土遗址保护试验区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营建”:定居于平川的人们,对旧石器时代的祖先所栖身的山洞似乎还难以忘怀。半坡人掘坑为室,在地面上架起屋顶,还保留着浓厚的穴居遗俗。他们也建起了地面上的房屋,“木骨敷泥”,是筑墙的技术,点火烘烤是加固和防潮的法宝。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我看到房屋的形式,基本有地面方形房屋,半地穴式方形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还有分三次建造的。

    半穴式是其早期的房屋建筑,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举措。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横穴窑、竖穴窑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祭祀坑


    “制陶”:一捧黄土,在灵巧熟练的手中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器皿,耐用而又美观。制陶,对于半坡人来说,已是得心应手。

    我看到有一组介绍原始氏族人制作陶器的雕塑模型,向人们展示了制陶工艺的过程,还有横穴窑和竖穴窑的简介。更多的实物,我将在下篇中予以介绍。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二次葬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未成年人二次葬


    “祭祀”:燃起篝火是否在敬拜苍天,感谢阳光和雨水?埋下劳动果实或许为献祭大地,祈望丰产和平安?自新石器时代起,祭天礼地的祭祀习俗已出现在半坡,也出现在各地。

    我看到一个大大的祭祀坑,里面虽已空无一物,但看得出它的规模。“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祭祀遗迹”上介绍说,自8000年至4000年时期,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兽坑,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兽坑,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浙江余杭瑶山祭坛都有物证。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二人合葬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四人合葬


    “归葬”:公共墓地中发现了174座成年人的墓葬,它们或成组成群、或成排成列地分布,使得墓葬区犹如一个“生活在地下的氏族”。通常,人们让死者头朝西方,为他们随葬一组陶器。还举行过一些特殊的葬仪。虽已生死两隔,但人们与未知世界之间,精神和情感的交流从未停止。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单人仰身直肢葬1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单人仰身直肢葬2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二层台墓葬


    我看到有未成年人二次葬,小女孩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割体葬,二人、四人合葬,二层台墓葬,瓮棺葬等。有的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体现了先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屈肢葬1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屈肢葬2

【原创】晋陕尽美(7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上
瓮棺群


    逝者安息,活者安康,这或许也是原始先民们最良好的愿望。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7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