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2022-08-01 09:14:06)
标签:

原创见闻

西安骊山

兵谏园

西安事变浮雕墙

兵谏亭

分类: 萍踪浮影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古都长安,似乎注定是令世人瞩目之地。在华清宫,不仅能宏观大唐盛世之气象,还可回望近代中国之风云。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我想,大家对于当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并不陌生吧?它的发生地,就在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内。如今,“西安事变旧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就竖立在“五间厅”前。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有关五间厅,我在《华清宫》之下篇中已有介绍。本篇则以“兵谏亭”为主,再附带介绍“兵谏园”之所见。

    那日我离开五间厅,出“昭阳门”上山。在去“兵谏亭”的途中,先来到了位于其下方的“兵谏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兵谏园,建于2001年,是为纪念西安事变六十五周年而建。园内置放着西安事变时使用过的一些兵器,有飞机﹑ 火炮 ﹑汽车和装甲车等军用机械设备。这些原本撼天动地的武器装备,如今犹如一件件静物,被掩映在绿树丛中,却依然闪耀出岁月的光泽,印证着真实的历史。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有关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其描述大致是这样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西,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拒绝。遂于19361212日凌晨四时许,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仓惶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西安事变的结果,最终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如今还被镌刻在一座大型的浮雕墙上。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我在兵谏园看到,这座“西安事变浮雕”,创作于2004年。其总长六十米,高三点六米,由十五幅画面构成,如史诗般的历史长卷,展现在大家面前。与兵谏园、兵谏亭一起,形成了一个集旅游观光、爱国教育、艺术鉴赏于一体的新景观,成为骊山又一个新的亮点。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浮雕前端“西安事变”四个苍劲有力、大气洒脱的题字,是以豪放雄浑的榜书享誉书坛,年逾八旬的李铎将军精心书写。那一幅幅浮雕,成功塑造了张学良、杨虎城等一百二十位典型的历史人物。史料详实,造型逼真,生动再现了“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尤其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中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满腔的爱国热忱,以自由与生命为代价,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座我国迄今为止惟一反映“西安事变”史实的专题性纪念雕塑,创造性地用浮雕形式记录了这一史实,借以缅怀民族英雄,弘扬民族精神。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沿着山道继续上行,我来到了“兵谏亭”下方。有文保碑在焉,上刻“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事变旧址兵谏亭”字样。从下而上的峭壁岩石上,布满了各种题刻,多为当时国民党党、政、军要员所题,有陈立夫、陈果夫、林森、戴季陶、陈诚、胡宗南、卫立煌、王耀武、吴伯峰、谷凤鸣等人。但在文革期间,大部分石刻遭到严重破坏。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我看到那些石刻,分别题写着“精诚救国;感召金石”、“举兵谏英名垂千古;促统战丹心照汗青”、“独此兵亭关国运;千古耀民魂”、“砥柱中流;青史永垂”、“泉清鉴史;夕照融金”、“虎谷灵岩”、“铁壁金瓯”、“中外共仰”、“史垂千秋”、“正气浩然”、“大地垂辉”、“至大至刚”、“艰苦卓绝”、“兴华继志”、“丹心照汗青”、“民族复兴纪念石”等文字,其中有些是根据原刻复原的。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我拾阶而上,一块巨石横卧眼前。其名为“虎斑石”,因其石纹类老虎身上的斑纹而名。而石上的那座凉亭,就是赫赫有名的“兵谏亭”了。亭额为一块精美的蓝田玉,被镶嵌在亭子的正上方,上镌“兵谏亭”三个隶书大字,由著名书法家宫葆诚所书。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我看到亭边立牌作如此介绍:

    兵谏亭,位于骊山半山腰虎斑石处,亭高4米,宽2.5米,为一座典型苏式水泥亭。193612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东北军攻入华清池,蒋介石仓皇逃上骊山并在此处藏匿。1946年国民党将领胡宗南倡议,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全体士官捐资修建此亭。曾用“总统蒙难亭”、“正气亭”、“民族复兴亭”等名称。1949年全国解放后改名“捉蒋亭”。198612月,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易名“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走到亭后,我看到崖壁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缝隙,一侧石壁上刻着“蒋介石藏身处”的字样。据说,当年的蒋公就曾藏匿在石缝上面的石峡洞内。这样陡峭的高度,两侧又无可抓之物,他是怎么上去的呢?看来情急之间,慌不择路之时,一个人的能量是惊人的,简直超乎常人之想象。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我好奇的揣测着,当时在睏梦中惊醒的蒋公,估计是被卫兵上拽下托而上去的吧?想想也是,一个堂堂的蒋委员长,竟然也会落到这步田地,如此狼狈,这般落拓,成为他一生的奇耻大辱。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可以说,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进程不可磨灭的影响。而我眼前的“兵谏亭”,就像一座丰碑,屹立在世人的面前。它的几易其名,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某个阶段的状况,以便让后人更好的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中受到教益,受到激励。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原创】晋陕尽美(72)陕西西安:《兵谏亭》


    我继续向上,来到了“日月亭”,在亭中小憩。回想起当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壮举,仿佛看到整座骊山峰岳,都屹立着他俩的英姿,都镌刻着他俩的英名。斯人已去,英魂永存。与天地共在,与日月同辉。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7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