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清池内,津阳门边,有一座相对独立的院落。那是一个大雅之所在,即唐华清宫的梨园,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处发掘出土的唐代梨园遗址。



唐华清宫梨园,始建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这也是梨园名称的最早起源。其本义原为栽植梨树的果园,但由于那里成了唐明皇与杨贵妃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舞的地方,故名。“骊山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正是白居易对华清宫梨园的真实写照。




后来,梨园渐渐的就作为古代戏曲班子的别称了。人们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其梨园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唐华清宫旧时的梨园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其遗址上,一座“唐华清宫梨园遗址博物馆”精彩亮相。这座堪称全国首座梨园文化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于1998年在原址上建成,2018年重新布展开放。




当我来到那里时,迎面看到的是“梨园乐坊”的亭廊。入内,一座外观两层的楼阁,上额“梨园祖庭”,下匾“唐华清宫梨园遗址博物馆”。庭院内环境清幽,格调雅致。




查资料所得:
唐代以梨园为名的宫廷音乐机构共有四个,分别是“禁苑梨园”,位于宫廷后花园之一的长安光化门北禁苑内,本是唐代帝后和肱骨大臣游玩宴饮的场所;“宫内梨园”,设置在蓬莱宫侧。自唐高宗起,蓬莱宫便是唐代皇帝处理政事的要地;“太常梨园”,
又可分为长安太常寺管辖的“梨园别教院”以及东京太常寺管理的“梨园新院”;“华清宫梨园”,又称“随驾梨园”,因每年秋季,梨园弟子们常常随着唐明皇来到华清宫表演歌舞而名。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当年华清宫梨园的原状,博物馆通过翔实的文物资料,以“寻梦梨园”为展陈主题,由“盛世华章”、“梨园寻梦”、“梨园祖庭”三大部分构成,又细分为小汤遗址、梨园模型、梨园文物、梨园乐舞和梨园鼻祖五个部分。




当我步入馆中,所看到的展馆布置十分考究,富有艺术气息。运用实物、图文和多媒体的形式,向人们生动地再现了唐代梨园繁盛的景况,讲述了当年活色生香的故事。短短的半个小时的参观,让我对唐代梨园的来龙去脉,以及对现今的深远影响,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直至出馆后,整个身心仿佛还沉浸在馆内视屏播放的《霓裳羽衣舞》的曼妙音乐中,感慨起我国历史上曾经对文学艺术作出重大贡献的君王来。




我国历史上有文学艺术才华的皇帝有好多位,但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位。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其擅长赋词;一位是宋徽宗赵佶,书画兼佳,并独创了“瘦金体”。一位就是唐华清宫梨园的CEO,唐玄宗李隆基,其专长作曲。对此坊间有如此说法,他们是皇帝中,文学艺术造诣最高的;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内,他们又是职位最为显赫的。




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见唐玄宗真是一个音乐奇才。




其最为著名的得意之作,便是《霓裳羽衣曲》了。据说其灵感之来源,宛如仙助。此曲前部分,是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则是玄宗吸收了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觐见时,唐玄宗就曾演奏《霓裳羽衣曲》这部仙曲以示欢迎。后来杨贵妃锦上添花,根据此曲编成了《霓裳羽衣曲》,成功塑造了仙女形象,创造出仙国意境,给人以更强的视觉享受和精神愉悦。可谓是天作之合,强强联合。




为此,唐代著名诗人张祜有《华清宫》诗曰:“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只可惜在唐安史之乱后,此曲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我看到,在华清宫外大唐华清城“霓裳羽衣”广场,矗有一座“霓裳羽衣”的雕塑,下方刻碑介绍如下:
《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传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共同创作,代表了唐代歌舞音乐的杰出成就,后世多加称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赞曰:“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其《长恨歌》中更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著名诗句。雕塑生动展现了唐玄宗、杨贵妃歌以伴舞的唐代梨园歌舞场景。




我在雕塑前细细看来,那杨贵妃婀娜的身段,曼妙的舞姿;唐玄宗拍打着羯鼓,痴迷的神情;众舞女手持着乐器,纵情的伴舞。依我看来,这个仙乐袅袅,仙袂飘飘的美妙场景,已然定格在历史的时空中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岁月怎样更迭,它依旧那样的声入人心,光彩夺目,未曾离我们远去。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7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