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晚在华阴的岳庙街上转了一圈后,顺便在街上买了一些吃局,作为明天上华山游览时的午餐。
在刚到客栈时,芦导便在华山形势图前向大家介绍了景区的概况。根据雨天的特殊情况,大家商量定当,确定了明天统一的行动方案,应算是“有雨绸缪”吧?
回到客栈后,我俩查询了一下明日的天气预报,依旧有雨,情况不容乐观。于是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今晚还是要睡个好觉,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早,我们六点四十分就集中出发了。到景区的路虽不远,但等我们办完手续至景区交通车处,已花了一个小时。因我们昨晚确定了“西上西下”的游览线路,故到达西峰入口处,景交车也要开四十五分钟左右。等真正进入西峰景区时,已过八点半了。



我看了整个华山景区的导览图,其东、西、南、北、中五峰,在平面图中类似一“个”字形分布。即横向从左至右分别为东峰、南峰、西峰;纵向由上而下分别为中峰、北峰。其中南峰为最高峰,而北峰则是最佳的观景路线。因我们团队以老年人为主,且天雨路滑,故只能忍痛割爱,舍弃北峰了。



常言道:自古华山一条路。登华山,原来都是从北峰上去的。我小时候曾看过一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智取华山》,解放军曾在那里开辟了第二条登山路线。现在到北峰,既可徒步上山,也可直接由索道而至,关键是要看个人的体力和时间来选择了。
2013年4月27日,西峰太华索道的开通,新增了一条最为便捷的登顶路线,极大地方便了游客,提高了景区接待的能力。



进入西峰景区,宽阔的广场上,迎面就是高大的石牌楼。正面额题“太华胜景”,背面则为“华岳雄风”。因横额为从左至右式,故两侧石柱上所镌对联,我亦看做为上左下右式,即“穿通途,举头红日,登峰造极,壮揽太华风光;跨天堑,平步青云,横空出世,闲赏玉井莲花”。不知为何,这联居然平仄互不对应,连句末亦是。在华山几乎满山的佳句好联面前,实在是情何以堪啊。
枋面则雕有以华山神话传说为素材的图案,包括“观棋烂柯”、“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著名的神话故事,时间宽裕且感兴趣的游客可伫足细看。



上行至“太华索道”下方,又见一座牌楼,竖额“敇建”,上横额“尊严峻极”,下横额“天威咫尺”。两侧柱联为“职方纪豫州控楚连秦拱冀;月令司秋序生春长夏藏冬”。
这牌楼看上去虽小,但较下面那座大的,要经看得多。尤其是额与联撰得十分精妙。难怪乎,它原来是根据“西岳庙”里的那座明代石牌楼仿建的。



到了“太华索道”口,检票进站,我乘上了前往西峰的缆车。经过约二十分钟的运行,顺利到达上方。虽说穿行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间,若天马行空,有点慌兮兮的,但总体的感觉还是比较舒适。尤其是看到上下之间还要经过一个中转站,这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



根据介绍:
太华索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条采取崖壁开凿硐室站房、起伏式走向、设中间站的单线循环脱挂式索道,总计投资五亿余元建成。
索道下站设在瓮峪内东沟口,中间站设在仙峪白缺寺,上站设在华山西峰巨灵足南侧下绝壁硐室内。索道线路斜长4211米,相对高差894米,支架28个,客运吊厢84个,吊厢间距为115米,每厢可乘8人,运行速度最高6米/秒,单向运量1500人/小时。



出了索道,上方有一宫殿式建筑,谓之“镇岳宫”,檐下匾额应为横幅遮挡?看有简介在旁:
镇岳宫,在华山东、西、南三峰中央。宫依西峰东麓而筑,随崖就势,构筑独特。宫前地势平坦,四周奇峰耸天,苍松挺翠,繁花布锦,瑶草结环,是一处环境幽美的宫观建筑。镇岳宫为一楼一殿,供奉镇守华岳之神,即“西岳大帝”。



当时因为要急着上西峰,故未入内。不仅未参见西岳大帝真容,结果也无缘得见观内一口传说生长过千叶白莲,充满神秘色彩的“玉井”。
继续上行,到了一个三岔路口,路牌指示十分明晰。左转去往中、北、东三峰,右拐则通向西、南两峰。



我们要先去西峰,按路标拾级上行,来到了开凿在西峰南端“屈岭”上的一段险道,此乃去西峰必经之路。
这条山脊与南峰相连,长约三百余米,石色苍黛,形似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青龙背”、也叫“小苍龙岭”。其两边皆是悬崖,深不见底。在岭脊上行走,两侧有铁链保护。人行其上,虽说需小心翼翼,但较之我若干年前去安徽黄山天都峰,走“鲫鱼背”的感觉,还是要好些。
虽然不知道晴天是何种情形,现在身处阴雨天,看云弥雾漫,峰卷壑涌;听风声嘶鸣,松涛阵阵,感觉犹如驭龙腾飞一般。身也缥缈,心也缥缈,情也缥缈,思也缥缈。
走过了这段石脊,便来到了“翠云宫”下。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4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