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那天离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半了。我们马上赶赴华阴市,晚上要住在那里,以便明天一早去华山游览。
两个小时后到达华阴市,我们并没有住在华山脚下,而是一个离景区约五公里的地方。


下了几乎一天的雨,这时慢慢地停了。由于是阴雨天,夜幕早已降临。我和旅伴吃过晚饭,便按老规矩,抓紧时间出门溜达去了。
我们住宿的地方,叫做“瑞铭源客栈”。边上看似有一条老街,客栈就位于这条街的西南首。这种意外的际遇,岂能错过?


街边的路牌上,清楚的写着“岳庙街”的字样。我看到后,心生疑窦,该不会是岳飞庙吧?再看到另一块石头上,勒刻着“西岳庙街”四个字。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与岳飞无关。而是因为街的东北首有一座“西岳庙”,街因此而名。
看上去,这条街以前应是一条老街,可能由于年代久远,破烂不堪,故现在改建成了仿古一条街。


街的西南首,矗立着一座石牌坊,横额上未见有字,但两侧有柱联。因黑灯瞎火,看不清楚。
走过石牌坊,街道还算宽阔,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忽明忽暗的灯光中,店还开着的并不多,且基本都是超市类的店铺。


街上人不多,显得特别冷清,偶尔有汽车开过。但据说这是条步行街,可能只限于商户的汽车进出吧?
初看街上的建筑,基本都是仿古的了。这种以仿古建筑为主体的商业街,在国内的一些地方或景区中,是常见的,应该说并无多大特色。


然而,让我惊喜的是,在街上有一座“关帝庙”,以及一座命以街名的“西岳庙”。只是早过了开放时间,故只能在门口稍作探望,打个卡而已。


华阴关帝庙,位于岳庙街的中段。其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代时历经康熙、乾隆、道光三朝数次筹资修葺,至二十世纪初具规模。关帝庙坐北向南,原占地约四十余亩,由山门、石牌坊、正殿、后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几部分组成。后几经天灾人祸,现存山门、东西配殿及石牌坊一座。


我在门外看到,分别有一块关帝庙的勒石和“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后面墙上写着大大的“仁勇”两字。透过栅栏向内望去,大门上悬横匾“关帝庙”,两侧楹联为“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门墙两侧“忠、义”两字赫然醒目。


继续漫无目的地行走,来到一片开阔地带,那里似乎是岳庙街的东北首了。只见左前方出现了一座宫殿似的建筑,殊不知居然是“西岳庙”之所在。
我看到庙前有一个广场,中央有一个砖石砌就的平台,作为往日在西岳庙举行的“华山秋祭大典”以及各类民俗文化节目演出时的舞台之用。


站在台基上正观西岳庙,建筑宏伟,格局规整,具有皇城气派。逐渐走近,透过石栏,能些微看到山门前的情形。
山门对面有一座照壁,形制端庄,精致华美。山门上方蓝底金字,额题“敇修西岳庙”,两侧石狮子把门。左前方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看上去大有来头。因无缘入内,只是在外面稍作逗留而已。


回客栈后查看了一下有关资料:
西岳庙,始建于汉武帝元光初年(公元前134年),为中国历代封建帝王祭祀西岳华山神少昊之场所。其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所增修扩建,主要有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灏灵殿等。形成重城式目字结构六进院落的规模格局,系西北地区现存最大的明清风格皇家宫殿御苑式古建园林群落。其占地十二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形似北京故宫,素有“陕西故宫”之誉。因在五岳庙中建置最早、面积最大,被称为“五岳第一庙”。


灏灵门即山门,其后为五凤楼,二者均建于高高的台基之上,是城楼式的建筑。五凤楼高达二十多米,登楼望华山,五峰历历在目。经过五凤楼进入庙的外院,院子的正中立有棂星门,是木构的牌坊,而后是金城门,过门进入内院。内院苍松翠柏,浓荫蔽日,虹桥卧波,山石嶙峋,大有江南园林之韵致。正殿为灏灵殿,历朝历代的帝王在祭祀西岳华山时,多在此驻跸,故西岳庙就成为他们祭祀华山时的祠庙了。


庙内还保存有众多的碑刻和牌匾,成为华山及西岳庙历史的真实记录,是进行其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碑刻有后周的《华岳庙碑》,宋刻郭宗昌书《太华山记》石幢,明嘉靖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明万历刻《华山卧图》等,图首附有王维、李白、杜甫、陈抟等唐宋名人游华山时的题诗和华山图。
牌匾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题“金天昭端”、“仙云”,还有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石额。


夜游岳庙街,应该说还是有收获的。返回时,走过弯角处的一家“东方影像艺术社”,突然让我有了身处外景地的感觉。这张颇像片场的照片,被我作为题图,放到了本文的最上方。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4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