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秦始皇,其陵寝的工程浩大,旷日持久,先后动用了七十多万劳力,耗时近四十年,至二世方才完工。这位生前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封建帝王,希望死后仍然能拥有万马千军。于是,作为以佣代人的殉葬品兵马俑,伴随其走入了地宫。在掩埋了两千多年后,得以重见天日。



秦始皇帝陵,早在1961年03月04日,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1974年03月,其陪葬坑兵马俑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和“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它是中国雕塑史上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极其珍贵的财富,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科学、艺术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目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内,除了上篇中介绍的“铜车马”陈列厅外,还对外开放有三个“兵马俑坑”。当年第一个被发现的那个坑,称为“一号佣坑”。两年后的1976年4月和5月,在其东、西两端北侧,又分别发现了两个兵马俑坑,称之为“二号俑坑”和“三号俑坑”。



我们在观毕铜车马后,又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了一号、三号和二号兵马俑坑。这个顺序,基本是按照三个俑坑的展厅,对外开放的先后时间来走的。即从1979年起的一号俑坑,到1989年的三号俑坑,再到1999年的二号俑坑。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一号坑最大,阵容浩大,场面震撼;二号坑次之,内容丰富,兵种齐全;三号坑最小,军中指挥,地位重要。



当我走进一号佣坑的第一感觉,就是场面相当的宏大。其形状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约为14260平方米。约藏有陶俑、陶马六千余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无论是俑坑面积和兵马俑总量,均占到三个佣坑总和比例的七成以上。


二号佣坑,其平面为曲尺形,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据现地表深5米余,面积约6000平方米,约藏有陶俑、陶马一千三百余件。较之一号俑坑,其虽然面积小些,兵马俑的数量少些,但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目前其考古工作仍在进行,观众可一睹其现场。
三号佣坑,其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距现地表深约5.2—5.4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埋藏陶俑、陶马七十二件。然小则小矣,却地位显赫。有学者认为,它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之为“军幕”。



我站在高高的观看平台护栏边,一边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一边俯瞰着堑壕中的兵马俑列阵,眼前的场景,仿佛让我一下子穿越了时空。那些在地宫了沉睡了两千多年的陶俑,造型不同,姿态各异。表情丰富,神态逼真。就像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站在我们的面前,是那么的鲜活。我分明听见了他们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声,以及那些战马发出的嘶鸣声。



如果说上篇中介绍的铜车马乃“青铜之冠”,那么,眼前的兵马俑就是“陶俑之最”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
这些以当时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的陶俑,不仅以数量取胜,而且比例协调,刻画细腻。无论是将军俑,武士俑,还是车士俑,其脸型、发型、体态、神情都各不相同,绝非千人一面。尤以人物脸部的表情更为传神,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据说,光胡须的造型就有三十多种。只可惜这些原本都是彩绘的兵马俑,由于年代久远,又经火烧和浸泡,大多已剥落变色。使我们在惊叹和赞叹之余,不免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叹息。



由于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参观的人员众多,而且时间又是十分的有限。哪怕拍个照,也是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故在现场主要是感受一下气势、氛围和艺术魅力。而真正要对秦帝陵铜车马和兵马俑有深入的了解,还可通过其官网的网上博物馆进行详观细察。



在参观结束时,我突然想到了陪同讲解员开头说的那句话:大家到博物馆来参观,其实只要拍两张照片就行了,进来一张,出去一张。当时就博得大家哈哈一笑。初闻之,幽默风趣;后品之,确有道理。
吾信然。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4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