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2021-12-10 08:53:32)
标签:

原创见闻

山西太原

晋祠博物馆

唐风晋韵

珍稀文物

杂谈

分类: 萍踪浮影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圣母殿”及殿前古柏、“鱼沼飞梁”


    我手头有一份晋祠博物馆印制的宣传页,上面对于晋祠,是如此介绍的:“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地处太原西南悬瓮山麓、晋水源头,为晋国之宗祠。肇始于西周,孕育与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北宋,扩展于明清。际山枕水,古木参天;殿阁林立,亭台相间,自然山水与人文遗存交相辉映,优美景观和高超艺术相得益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长、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寺庙式古典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眼前的晋祠博物馆,就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晋祠。其始建于北魏,初名“唐叔虞祠”, 后称“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而建。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晋祠博物馆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构成,总占地面积1696亩,其中馆区178亩,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其中古代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博物馆入口,即为原来晋祠的大门,红墙黛瓦,琉璃镶色,三洞圈门,端庄肃穆。门前一侧墙上,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入门,依旧走中轴线,从东至西依次为: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水镜台】

    水镜台,即古戏台,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水镜”之名,取自《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一句。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迎大门的是后台,亦即演员们化妆换衣服的地方。正上方悬三晋名泉横匾,乃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书。两侧联题:“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咲,有声有色文章”。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而前台上悬“水镜台”之匾,为清乾隆首任书法老师杨二酉所题,被称为秀丽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唐、宋两碑】(复制碑)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晋祠之铭并序》碑,碑文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其中用到

                三十九个“之”字,各有不同,堪比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碑

                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之先河,具有史学、文学、政治、书法等综合

                研究价值,是我国文物宝库之珍品。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新修晋祠之铭并序》碑,俗称“太平兴国碑”,此碑为太平

                兴国九年宋太宗赵光义下诏所立。其主要内容为:歌颂了北宋开国

                帝王文治武功和平定北汉的丰功伟业,描述了重修唐叔虞祠的盛况,

                表达了北宋君臣期望借重修唐叔虞祠来保佑大宋皇权永固的思想。

                此碑是研究北宋平定北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唐叔虞祠、

                圣母殿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


【会仙桥】

    会仙桥,一座并不起眼的小石桥,却是明代所建。相传农历四月初四仙人在桥上约会,故名。又传,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又平添了些许浪漫的色彩。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金人台】

    金人台,亦称莲花台。因铁为“五金”之属,故所谓金人就是铁人和铁汉。台上四个铁人分立四角,其中以西南隅为最,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所铸,溜光锃亮,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东北隅的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看上去皆造型独特,威武雄壮。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对越坊】

    对越坊,属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为报答,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并书写了牌匾,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坊之两侧,分别有钟楼和鼓楼。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钟楼


【献殿】

    献殿,为金代全木结构建筑,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其建筑结构简单,不弱不费,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是我国最早的全木架支撑的十字形古桥,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形如大鹏展翅,典雅大方,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利用特定境成功营造的杰作,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有所提及。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圣母殿】

    圣母殿,为全祠的主殿。外观古朴典雅,殿堂宽大疏朗,列晋祠三绝之一。大殿中央供奉的圣母邑姜,传为唐叔虞之母,亦即姜子牙之女。其居中盘坐,凤冠霞帔,雍容华贵,静谧慈祥。左右两庑尚存四十三尊彩绘塑像,除圣母像两侧的两尊小像为后来增补外,其余皆为宋初原塑,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殿前的木雕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鳞甲须髯,虽近千年,仍活龙活现。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重修晋祠庙记”碑1(明崇祯五年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重修晋祠庙记”碑2(明隆庆元年


    中轴线地面上的景点到圣母殿为止,要么就上山去了。由于时间关系,当然不可能。再说北线和南线还有诸多景点,也多得来不及看呢。

    于是,北线的景点,只是匆忙地在“唐叔祠”院门前打了个卡,并未深入其中,其余皆未涉及。而南线看到的则相对多些,如 “难老泉”、“洗耳洞”、“人字堰”、“不系舟”、“公输子祠”、“真趣亭”、 “胜瀛楼”、等。

【唐叔祠】

    唐叔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为清乾隆年间重建。在旧址上拓宽增高,改建享殿,新建配殿、大门、围墙,形成了单独的院落。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难老泉】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难老泉,晋祠三绝之三。其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命之。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曰善利泉,一曰鱼沼泉,一曰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真趣亭】

    真趣亭,位于晋水源初出石塘北岸,为难老泉景点临流揽胜最佳之处,是游人最喜逗留之所。民国五年(1916),一位叫黄国梁的国民党旅长在晋祠驻军时所建,次年成。真趣亭匾额,由杨承恩书题。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来到此亭,我想起了苏州狮子林也有一座“真趣亭”。想必入亭之人,小憩观景,其中应有真趣吧?

【洗耳洞】

    洗耳洞,位于真趣亭下,为1917年民国时期建筑,洞门上镌有“禁止沐浴洗衣”之警示。这“洗耳”两字,不知是否有“洗耳恭听”泉水流淌,或经泉水冲刷后,耳根清净之意?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人字堰、不系舟】

    穿洗耳洞而过,即为人字堰,为难老泉分水工程。其共十个泉孔,传说附近两村争水,按双方商定结果,张郎舍身赴油锅分水,遂三七按孔分流。堰中有不系舟,即石船之谓也。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公输子祠】

    公输子祠,俗称鲁班庙,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公输子,即为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胜瀛楼】

    胜瀛楼,建于明末清初。楼高十七米,上下两层,楼内设木梯登临。上层四面无壁,以便观景。东、西两面分别悬额“胜瀛”和“栖云”。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为晋祠内八景之一。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中堡楼】

    中堡楼在晋祠公园东门内,紧邻老爷阁,是一座清代砖构阁楼。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最后我来到了“晋溪书院”,门口砖墙上嵌有“晋溪书院”旧匾一块。内设一座“太原堂”,其侧立“重修晋溪书院记”碑一块。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晋溪书院】

    晋溪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代四朝功臣王琼创建。初名“晋溪园”,为其私人别墅,后人改为“晋溪书院”,成为讲文习武之地。子乔祠,供奉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是海内外王氏后裔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不知是否一种巧合,我本琅琊王氏之后,在此竟然找到了太原王氏的始祖之祠。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太原堂】

    太原堂,晋溪书院的中殿,为子乔祠的享殿。现辟为“家训文化馆”和“姓氏文创馆”。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本次游赏晋祠,仍属于仓促的打卡性质。但要真正深入的了解和欣赏晋祠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其建筑构造、雕塑碑刻、木雕石构、牌匾壁画等艺术,以及那些物象背后所蕴含,甚至隐藏的信息、密码。除了要有宽裕的时间外,还需要参观者本身的艺术素养和洞察领悟力,三者缺一不可。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我虽然两度到晋祠参观,但应该说也只是看了个大概。如浮光掠影一般,既缺乏广度,更缺乏深度。尽管如此,在晋祠这座博大、丰富、精深的艺术宝库里,我不仅了解了它的历史,也品赏了它的艺术,并从心底里赞叹那些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使灿烂夺目的中华文明得以传世承继,延续至今。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原创】晋陕尽美(17)山西太原:《晋祠》下

    我想,若今后有机会再去太原,晋祠依然是首选之地。

 

* 所附照片系单反和手机共同拍摄

 

                                                                写于20211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