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祠,我上世纪的一九八七年九月去过一次,何曾料想,等我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已经时隔三十三年了。



当我再次来到那个地方,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似曾相识,又全然陌生的景象。似曾相识,是那记忆中尚存的圣母殿和前面的古柏;全然陌生,是因为景区扩容,就像苏州人讲咯:“大得来数脉匣呒不”。
那么究竟大到啥咯程度,据了解,景区总占地面积达到1952亩,约为130万平方米。除去悬瓮山景区的面积后,也有26万平方米之多。


那日我们赶往晋祠,等到达时,已是下午四点五十分,临近“晋祠博物馆”五点钟的闭园时间了。尽管如此,导游还是尽量想让大家进去。正门当然是来不及了,于是将大巴停在晋祠西南门的一侧,他在前头举着面旗,我们一众人在后面紧跟着,那场面,颇有点像“鬼子进村”的腔调。
等我们一路小跑赶到边上的小门时,不巧那门正好没开,导游脸上露出了无奈之神情,气喘吁吁的我们,有些人顿露愠色。



其实,五点钟闭馆的只是“晋祠博物馆”,亦即原来老的那部分。扩容后新建的公园,因是免费公园,则不受这个时间限制。既然已经来了,那就先游园吧。于是,大家又转到了晋祠的东门,从那入园,先看了再说。



第二天一早,我们还是从东门入园,省略了昨天已游览的公园部分,直奔“晋祠博物馆”而去,在时间上要宽裕不少。但尽管如此,因整个晋祠范围较大,一时半会儿确实也是看不过来,只能看到哪里算哪里了。



晋祠主入口东门前空间宽广,场面宏大。两侧筑有对称形的亭廊,中间为三座石拱桥,有点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意味。一座牌楼矗立其后,远远望去,琉璃碧瓦,气派不凡。



在牌楼的左前侧,我看到竖有一块“芳林寺牌楼”的文保碑,心想这里怎么又冒出一个“芳林寺”来了呢?
后来才知道,这座牌楼是明代古建筑。当年晋祠在外围扩容时,从位于太原市南郊区郝庄乡马庄村的“芳林寺”移迁来的。其与晋祠整体风貌无悖,非常配搭。牌楼正面额题“晋祠胜境”,背额为“唐晋斯原”。



牌楼之西,即为晋祠的主入口东门了。其上冠“晋祠”两字,据称为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现为复制品。两侧门柱有联曰:“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入门观其背面,额题:“宗唐发轫”,两侧楹联:“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灵降德,承文继武;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喻示了大唐于此肇始,期颐万代千秋之意。



向西过十字桥,进入“唐园”,那是一座2007年新建的庭园。因晋祠为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最终建立大唐帝国之地,故原名以“唐”命之。后题“唐风晋韵”额,南连半弧廊,北接曲廊。园内有“飞龙阁”、“长守厅”等建筑。



步入唐园,劈面有“福禄寿”三星照壁。壁后,二层三檐的“凌云阁”筑于湖石假山之上,气势雄伟。细观之,三檐正、背两面各悬三匾,除中间皆为“凌云阁”外,正面上檐为“观汾”,下檐为“飞龙阁”;背面上檐为“眺岳”。下檐为“凌烟阁”。皆有阁凌云烟,登高眺远之意。



其实,正面下檐的匾额“飞龙阁”,才是其本名,大概有“飞龙在天,一飞冲天”的意思。阁下假山有洞,谓之“转运洞”。据说游客穿洞而过,并登上高阁,能带来好运。



走过飞龙阁,前面就是“长守厅”。门阙上悬“唐宗遗风”匾,两侧楹联“晋阳自古称佳丽,高殿歌台奏管弦”。来到厅后,见其背面亦有悬匾,名曰“龙兴晋阳”。
晋阳,是山西太原的古称,而“龙”则指“真龙天子”。当年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俩就是从这里起兵,从而兴建大唐王朝的。



眼前有一组高大的群雕十分醒目,主题亦为《龙兴晋阳》。根据立牌所示:这组李世民及其群臣的青铜群雕,是为太原建城两千五百周年而塑的,于2003年落成。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前面为尉迟恭,最北侧两位,前为魏征,后为马周。不仅讲述了李世民的戎马一生,也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


从进入晋祠的东大门开始,一直到这里,我们基本是沿中轴线走的。到了这组群雕处,实际已到了唐园的后门。再沿中轴线向西,可至“晋祠博物馆”。两者之间绿草成茵,荷风拂面,小桥回廊,曲径通幽,亭台楼榭,风景独好。


我所看到的分别有“德隐斎”、“牡丹亭”、“宝墨亭”、“清华亭”、“晋水亭”、“枕泉亭”、“枕流亭”等,真可谓亭亭玉立,满目琳琅啊。



还有一座汉白玉的雕刻墙十分引人注目,墙上的文字题目为《晋祠》,撰写者:梁伟。原来这是一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被收录于1982年至2018年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若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介绍了晋祠的来龙去脉,使人一目了然。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单反和手机共同拍摄
写于2021年11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