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2020-06-17 13:09:25)
标签:

原创见闻

吴江同里

三元街

陈去病故居

百年南社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故居”,位于三元街十五号,故居内设有“陈去病纪念馆”。我第一次去同里古镇的时候,没来得及去。时隔一个多月,再去古镇时,专门去拜访了一下。

    进入同里古镇的牌楼,在新三元桥南堍左拐进入三元街,沿着河的南岸西行至河道左折弯处,有一座清末民初老式砖木结构的古朴民宅,那便是陈去病故居,这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石库门上方悬有“孝友旧业”,两侧墙壁上挂满了各种铭牌,赋予这座故居多重的意义。进门反观,这是一个半亭形式的构筑,或许是为了纪念那座原有的,而如今已经不在的半亭。

    辟对正门,有一个小小的二层楼,竟然是名扬海内外的“百尺楼”,原为陈去病藏书和写作处。底间内,端放着陈去病的半身塑像,目光如炬但有平和安详。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百尺楼,其实起到了各宅楼之间的分割和连结作用。

    其左,前屋本来应有一条走廊吧?看那墙上还留有“磬折廊”的砖额。后屋的“浩歌堂”,又是驰名海内外的。其面阔三间,是当年陈去病会客和活动之所。现在堂前悬挂着“陈去病文学贡献及政文学说展览”的牌子,堂内陈列着相关的图文和珍贵的实物史料。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其右有一个圆洞门,上悬“绿玉青瑶之馆”砖额,原系同里著名人士“杨柳松柏”中的杨天骥(千里)所题。因原题额未留下拓片或旧照,现由著名国学大师钱仲联于1994年重书,并用砖刻镶嵌。里面是一座二层堂楼,始建于1932年,五楼五底外带南北两厢房。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初闻陈去病之名,马上想到其与霍去病之名应有所关联吧?果然如此。陈去病之名,就是其在读到汉代名将霍去病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激动万分,毅然改名而来,体现了一个志士仁人的家国情怀。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摘录:

    陈去病(18741933年),江苏吴江同里人,南社发起人之一。其母初见他自幼性情急躁,负气慷慨,特地为他取字“佩忍”。当时正值甲午战争之后,陈去病深受吴江革命志士与胡族横刀血战悲壮史迹和高风亮节的熏陶,又字“巢南”,即隐含脱离和反抗“北庭”即清政府之意。因家乡吴江松陵镇有七十二环洞的名胜垂虹桥(现已毁),又自称“垂虹亭长”,笔名尚有“醒狮”、“大哀”、“季子”等。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中日甲午战争后,陈去病与同邑金松岑等创办“雪耻学会”。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他用诗文、戏剧等形式宣传革命。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9年,他与柳亚子、高天梅等在苏州发起成立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在苏州创办《大汉报》,强调要将革命进行到底。1906年参加同盟会后,孙中山对他十分信任,曾任命他为参议院秘书长。晚年曾任南京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教授和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1931年,五十八岁的他因年老多病尽辞各职回乡,直至193310月病逝。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如今,陈去病的故居,成了“陈去病纪念馆”,成为苏州市和吴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站”。他的那种精神,得到了学习、发扬和光大。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原创】鲈乡泛舟(32)同里:《陈去病故居》


                                                                  写于20205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