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2020-04-09 13:15:22)
标签:

原创见闻

越溪张桥

洄溪草堂遗址

古画眉泉

摩崖石刻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洄溪摩崖石刻实景


    出城皇山道院山门,右拐沿路西去,继续在越溪张桥村地界漫游。

    张桥村西面紧邻中国最美乡村旺山村,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村,只不过其不像旺山村那样名声在外,而是默默无闻而已。如果说,旺山村是一位经过华丽蜕变的少妇;那么,张桥村就像一位纯净质朴的村姑。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张桥村区域图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秀美张桥”牌楼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牌楼背面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水美乡村”勒石


    张桥村,围囿于七子山的东坡、吴山岭的南坡和清明山的西南坡之中,构成了三面环山、南临平原的畚箕状地形。全村共有四千五百亩山地,其中毛竹林占地亩,一千余亩,是苏州现存连片面积最大的竹林。而毛竹林所在山坞“松毛坞”,也是苏州目前最原始状态的山坞,除竹林外,还有松林、阔叶林和绿化花木各一千亩。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我在张桥等你”农家乐外景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我在张桥等你”农家乐入口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我在张桥等你”农家乐院场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画眉里”民宿


    在这山清水秀的松毛坞,其半山腰有一泓“画眉泉”,这是清代名医徐大椿(字灵胎,1693—1771年)晚年隐居之处。当年他自制药丸,在城皇山道院向民众散发,最终驱除了瘟疫,故有“神医”之誉。如今,“画眉泉”仍在,但以其号命其居的“洄溪草堂”,存世百二十年左右后,毁于咸丰战火。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山清水秀农舍新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进入“松毛坞”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竹林幽道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蜿蜒曲折


    对于这个地方,徐大椿曾在《画眉泉记》中如此描述:“日澹风和,鸟语深从,花香盈室,白云封户,翠霭迷空”,发出“不信在人间”之感叹。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健步如飞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渐入佳境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吴县“回溪摩崖石刻”文保碑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吴县“回溪摩崖石刻”文保碑背面

“回溪草堂”遗址简介,字迹模糊不清,且上面又粘贴了作业标记


    我和好友对此亦心仪已久。前两年去旺山村转悠时,曾萌生去寻访的念头。但因当时较近的几条可以上山的小路,如九龙潭、松毛坞等处均已封闭,且“乾元寺”还在复建,上山的车道也走不了。若从旺山村西边的叆叇岭,或是从张桥村东边的吴山岭上,线路似乎又长了些,故暂时作罢。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苏州市吴中区“回溪摩崖石刻”文保碑,山道入口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拾级而上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叶多路滑


    去年的十二月中旬,我与好友相约,直奔主题而去。

    我看到,张桥村偏东的车道旁,新建了一座石牌楼,额题“秀美张桥”,柱联为“坐拥山水品美丽乡村;环抱乐土享惬意人生”。牌楼南面为下沉式广场,中央矗勒石一块,勒刻“水美乡村”。附近有几家正在营业的民宿,其中有一家更接近旧时农家院落的风貌。看来,张桥村已经在作这方面的宣传,营造出山青水美的优良环境,吸引各地游客的到来。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林间日照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枯叶埋径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山林野趣


    那天巧得很,当我俩来到松毛坞道口时,正巧碰到森林管理部门的人员在那施工,里面的大铁丝网格门也开着。见此情形,感到机会来了。我俩不抽烟,身无火种,经与他们商量后,竟被允许入内了。得此厚遇,喜出望外,再三谢过,走上捷径。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西半璧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东半壁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仔细端详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生怕疏漏


    我俩行走在空无一人的柏油车道边,两旁大片的竹林作向路中心倾斜状,围拱出一条绿色的走廊,蜿蜒曲折,通往幽处。清风徐来,直抒心怀,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车道尽头,已抵山岙,即松毛坞最深处。见右前方和左侧各有一碑,前者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回溪摩崖石刻”旧碑,由吴县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公布所立:后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回溪摩崖石刻”新碑,由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立。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洄溪摩崖石壁大观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画眉泉”岩洞口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泉细流清


    原来只知道“洄溪草堂”的“洄”应该是这样写的,且城皇山道院里重建的“洄溪草堂”,其匾额也是如此所示。再则徐大椿自号“洄溪道人”和“洄溪老人”,及其撰写的医学著作溪医案》,也写的是“洄”。但细看眼前这两块文保石碑,会发现其中的“洄”皆为“回”,未知何因?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古画眉泉”—“洄溪道人”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2:“不信在人间”—“洄溪徐灵胎”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3:“仙境”—“袁枚”题


    新碑旁边,即为上山石阶。走上山道,路况不错。林木自然生长,争拥阳光,藤萝缭绕,东倒西歪,颇有山野之趣。据我观察,这应是到达“画眉泉”和“洄溪草堂”遗址的最佳路线了,不一会,一块巨大的岩石,就出现在我俩面前。此时的心情,多少有点兴奋。这与当年徐大椿发现这处两千多年前吴王别墅遗址时的心情,似乎有些相似。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4:妙境依空”—“僧西斋”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5:栖迟空谷”—“赵咸宁”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6:“人地相宜”—“钱天植”题


    岩石前,据说就是“洄溪草堂”遗址。这块高五米、长五十余米的石壁上,至今还保留着当时镌刻的三十一方石刻。但说是这样说,对于每一位初来乍到之人,要找全这些摩崖石刻,绝非易事,基本上多多少少都是会打折扣的。我与好友慢找细寻,也只找到了二十七方,但已经感到颇为满足了。因为这些石刻,记录了旧时一些名人雅士的造访踪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7:“云壑”—“钱大昕”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8:“云霞泡影”—“僧皈已”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9:“枕流”—“二雅金学诗”题


    关于当年徐大椿在此的居住环境,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袁枚在《徐灵胎先生传》中曰:“先生隐于洄溪,矮屋百椽。有画眉泉,小桥流水,松竹铺纷。登楼则太湖奇峰鳞罗布列,如儿孙拱侍状。先生啸傲其间,望之疑真人之在天际也。”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0:“人静泉清”—“题榆村主人汲林阿桂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1:“我爱其清”—“春江郑邦桂”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2:“可以濯我心”—“许玉猷为洄溪道人书


    由此看来,袁枚应是这里的常客,且与徐大椿过往甚密,徐曾为袁治愈手疾。不然,袁为徐写的《徐灵胎传》,文字也不会如此真切而生动。遗憾的是洄溪草堂”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湮没了很久。直至上世纪的一九八五年,苏州吴县文物普查工作组才在这里发现。所幸的是,这些传世的古代摩崖石刻基本得以保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3:“满饮上池”—“为洄溪先生题果亲王”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4:“悬崖滴乳”—“芥圃徐铨”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5:“幽栖”—无落款


    我发现岩石下方有一汪泉水,再细看,竟是古代的“画眉泉”,上有晚年自号“回溪老人”的徐灵胎所书“古画眉泉”石刻为证,只是水的容量已小得可怜。这难道就是传说中吴越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对泉梳妆,描画眉毛之处?当年的脉脉清泉,现今已不复再现,只留下“画眉泉”这个美好的名字,供人们想象和品味。此时,林中传来了画眉鸟那清脆响亮的鸣声,十分应景。原来,此山林中,还是画眉鸟的天堂。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6:“迹留千古”—“题为榆村二长兄华亭王昶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7:“面壁忘机”—“榆村徐爔”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8:“活泼泼地”—“猗园陈绍昌”题


    见此情形,我似乎又若有所思,这该不是将“洄溪草堂”的“”字去掉三点水,在摩崖石刻的文保碑上直接改成“回”字的原因吧?我但愿“”与“回”是古代的通假字,但不是。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19:“环翠”—“晓岚祁介福”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20:“翠滴春山”—“为榆村老先生王葆元书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21:“涤烦”—“潘奕隽为榆村先生题


    我俩面壁摩崖石刻,在那逗留了许久,透过眼前的所见,尽量的去想象古人徐大椿在此结庐的景况。荒僻的山林,人迹罕至,几间木屋,青灯相伴,采尝百草,熬制丸药,著书立说,惠及黎民。那种孤寂,那种清苦,应该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吧。但既便如此,当时的文人雅士与其结交,人们慕名前来求医问药,使这僻静的山林不再死寂,而是充满了生气。想到这里,我心中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22:“波撼云泉”—“孙国铨”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23:“别有天”—“僧西斋”题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24:小匡庐”—“榆村二兄正卯菴王以衔题


    这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精神。就像那些摩崖石刻,深深地印刻在历史的册页里,铭记在人们的记忆中。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25:“甲申上已洞庭姜恒庆种树虹桥何堂品泉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26:待细详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27:“吴江徐爔开山建亭(嘉庆元年三月书十年六十有五)


    观毕“洄溪摩崖石刻”后,我与好友并未由原路返回,而是继续向山顶进发。因为,那里是我俩的下一站“乾元寺”。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苍苔满壁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此去山顶

【原创】城西揽胜(12)《洄溪摩崖石刻》

 冬日斜照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0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